今天是: |
国外牛肉价格是国内一半,驱动走私
尽管中国牛肉消费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三位,但中国人均牛肉消费量不仅远远低于美国(44.1公斤/人) 和加拿大(39.2公斤/人),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9.1公斤/人)。如果中国人均消费达到日本当前的水平(8.9公斤/人) ,牛肉消费需求将达到1200万吨以上。
按照这样标准,中国现有的牛肉产量需增加近1倍才能满足需要。
而从2008到2012年,中国肉牛存栏量却已从8900万头减少到6500万头。
曹兵海解释说:“养牛的利润率低,另外具有风险性,比起别的来赚得少。所以人就不爱干,就像农民工进城赚得多就往城里跑一样。”
其次科学饲养成本、人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规模化养殖对资金和技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虽然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但养殖的积极性却没有被调动起来。
2013年,中国肉牛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仅为27%。这表明中国的肉牛养殖业仍然处于低端水平。
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认为,就国外的经验而言,走规模化养殖道路是不二法门,“而且现在我们国家的牛,法定是不需要定点屠宰的。而定点屠宰推不下去的话,有需求就一定会有供给。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规模的养殖就一定会存在下去,这是经济规律。”
他也表示,产业化、规模化并不代表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它带来的其他问题要通过其他手段来解决,两者不在一个层面,但不能因此来否定规模化。
曹兵海则认为,国家亟须重视母牛养殖问题。“母牛养殖就是一个资金长链型,劳力长期投入型,资源利用型的产业,如果一家企业养几千头母牛,饲料、秸秆都要买进来。但农户要养,就不用买,降低了成本。”他介绍,“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母牛养殖,都是由分散的农户来饲养的 ,美国这么大的产业,86%的母牛都养在农户里边,而且农户的平均头数是四十几头。”
由于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母牛除了怀孕生崽没有别的用途。长达9个半月的怀孕周期,再加上半年断奶期,生一头牛得十五六个月才能卖钱,这期间只消耗,没有收入。统计显示,2008至2012年,中国母牛存栏量从3300万头减至2300万头,4年间大幅减少了1000万头。
“现在我们国家提倡规模化养殖,不考虑资源供应造成的成本上涨压力,结果上面企业也赔,小规模农户也得不到补助。所以我们国家在母牛养殖上,要认真、彻底地学习。以前我们缺少这方面的研究。”曹兵海建议说。
“物以稀为贵”,肉牛数量总体下降,消费需求不断攀升,牛肉价格持续上扬。再加上繁复的流通环节占去的差价,2008年以来,牛肉价格出现加速上涨的势头,2013年底更是一举突破50元每千克的大关。
“国内外牛肉市场的价格呈倒挂的形式,国外的牛肉价格基本只有国内市场的一半,甚至更低一些。所以即便加上运费,到了中国的到岸价格,还是比国内的市场价格要便宜一些。价格驱动让走私非常有利可图 。”胡颖廉分析,价格因素是驱使走私的直接原因。
在今年查获的走私肉案例中,大连海关、沈阳海关缉私部门在市场走访调研时发现,进口牛肉的批发价格在12元500克,而同期国产牛肉的批发价格约在24元500克。报道称“如此便宜价格让人很是意外”。
(责任编辑: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