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人员查询
魅力乡村 旅游指南
国际资讯 热点观察
国内要闻 独家报道
网视中国 法治中国
地方新闻 聚焦三农
时代先锋 书画精英
慈善中国 房产时讯 金融财金
百姓心声 企业风采 健康养身
绿色生态 食品监督 旅游指南
文化产业 书画英才 佛说天下
艺术人生 人文庄浪 曲艺杂谈
记者杂谈 体育天地 学生天地
今天是: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美食中国 >

走私牛肉监管调查:政策滞后每年走私超百万吨(3)

时间: 2015-06-25 09:32 作者:CN030 来源:中华新闻 点击:
 

国外牛肉价格是国内一半,驱动走私

    尽管中国牛肉消费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三位,但中国人均牛肉消费量不仅远远低于美国(44.1公斤/人) 和加拿大(39.2公斤/人),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9.1公斤/人)。如果中国人均消费达到日本当前的水平(8.9公斤/人) ,牛肉消费需求将达到1200万吨以上。

    按照这样标准,中国现有的牛肉产量需增加近1倍才能满足需要。

    而从2008到2012年,中国肉牛存栏量却已从8900万头减少到6500万头。

    曹兵海解释说:“养牛的利润率低,另外具有风险性,比起别的来赚得少。所以人就不爱干,就像农民工进城赚得多就往城里跑一样。”

    其次科学饲养成本、人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规模化养殖对资金和技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虽然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但养殖的积极性却没有被调动起来。

    2013年,中国肉牛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仅为27%。这表明中国的肉牛养殖业仍然处于低端水平。

    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认为,就国外的经验而言,走规模化养殖道路是不二法门,“而且现在我们国家的牛,法定是不需要定点屠宰的。而定点屠宰推不下去的话,有需求就一定会有供给。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规模的养殖就一定会存在下去,这是经济规律。”

    他也表示,产业化、规模化并不代表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它带来的其他问题要通过其他手段来解决,两者不在一个层面,但不能因此来否定规模化。

    曹兵海则认为,国家亟须重视母牛养殖问题。“母牛养殖就是一个资金长链型,劳力长期投入型,资源利用型的产业,如果一家企业养几千头母牛,饲料、秸秆都要买进来。但农户要养,就不用买,降低了成本。”他介绍,“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母牛养殖,都是由分散的农户来饲养的 ,美国这么大的产业,86%的母牛都养在农户里边,而且农户的平均头数是四十几头。”

    由于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母牛除了怀孕生崽没有别的用途。长达9个半月的怀孕周期,再加上半年断奶期,生一头牛得十五六个月才能卖钱,这期间只消耗,没有收入。统计显示,2008至2012年,中国母牛存栏量从3300万头减至2300万头,4年间大幅减少了1000万头。

    “现在我们国家提倡规模化养殖,不考虑资源供应造成的成本上涨压力,结果上面企业也赔,小规模农户也得不到补助。所以我们国家在母牛养殖上,要认真、彻底地学习。以前我们缺少这方面的研究。”曹兵海建议说。

    “物以稀为贵”,肉牛数量总体下降,消费需求不断攀升,牛肉价格持续上扬。再加上繁复的流通环节占去的差价,2008年以来,牛肉价格出现加速上涨的势头,2013年底更是一举突破50元每千克的大关。

    “国内外牛肉市场的价格呈倒挂的形式,国外的牛肉价格基本只有国内市场的一半,甚至更低一些。所以即便加上运费,到了中国的到岸价格,还是比国内的市场价格要便宜一些。价格驱动让走私非常有利可图 。”胡颖廉分析,价格因素是驱使走私的直接原因。

 

    在今年查获的走私肉案例中,大连海关、沈阳海关缉私部门在市场走访调研时发现,进口牛肉的批发价格在12元500克,而同期国产牛肉的批发价格约在24元500克。报道称“如此便宜价格让人很是意外”。

(责任编辑:唐虎)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关于中国新闻时讯社 | 理事单位 | 广告代理 | 战略合作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公告公示
版权所有 中国新闻时讯社 电子邮件: sxszsw@126.com 监督电话: 010-5331567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ICP备:150246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