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4月15日,被查的冻肉已经搬运至深圳清水河一个冷库封存,数千吨的冻肉堆满了整个仓库。
“牛肉多走私”,已成公开秘密。牛肉安不安全,已成悬在人们心头的疑问。
是谁造就了大家对走私牛肉心知肚明,却束手无策的现实?4-5月间,澎湃新闻实地调查走私牛肉隐秘链条的同时,梳理了中国牛肉供给现状,试图探究其背后成因、对策。
中国的肉牛政策亟待完善。牛肉消费在增加,肉牛存栏量却在下降。全世界母牛养殖都由散户承担,中国却不加区分推行规模化养殖,后果是肉牛养殖每况愈下。
国外的规模化养殖,把价格优势转为出口优势,在牛肉供求严重失衡的情况下,中国本应及时调整牛肉进口政策,但目前中国合法进口牛肉的国家名单仍只有6个。 即使官方已达成协议同意解除进口禁令,如巴西,在一些地方查禁巴西牛肉时,解禁通知仍未到达那里。
而牛肉进口后,却遭遇“九龙治水”局面,监管乏力。 于是在走私牛肉大举进占国内市场后,牛肉安全存在隐患。
屡破大案,一次统一行动即查缉10万余吨
据新华社6月23日报道,2015年6月份,海关总署在国内14个省份统一组织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查缉抓捕行动,成功打掉专业走私冻品犯罪团伙21个,初步估计全案涉及走私冻品货值超过30亿元人民币,包括冻鸡翅、冻牛肉、冻牛猪副产品等10万余吨。
冻鸡产品因为两广地区的饮食习惯已经存在多年,而走私冻牛肉近年来在国内市场上已屡见不鲜。
遍布于各地肉类市场、餐饮企业的走私牛肉,让几乎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走私牛肉的消费者。由于走私过程绕开了正常的检验检疫程序,并且绝大部分走私牛肉来自国家质检总局所定的疫区国家,加上走私过程中冷链容易断开,走私牛肉威胁到每一个人的健康。
早在2013年,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曹兵海就曾对媒体表示:“中国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肉牛产业危机。”
这场危机,既与国内肉牛产业发展的瓶颈有关,也与近年来民众对牛肉消费的大幅增长有关,更与屡禁不止的走私现象有关。
自2015年1月起,海关总署部署全国海关集中开展了持续一整年的打击农产品走私“绿风”专项行动。其中,冻牛肉、鸡肉及其副产品等肉类产品成为重点打击的走私商品。
在严打冻品的大背景下,大批肉品走私入境的新闻屡见不鲜。
据媒体公开报道,1月16日,大连海关缉私局的260余名缉私警察分别在大连、北京、上海、深圳及广州地区同时展开统一行动,查扣走私冻品6000余吨,案值近2亿元人民币。
南宁海关在3月23日的通报中称,2014年12月至今,在中越界河北仑河一线开展的打击疫区牛肉走私专项行动中,海关已现场查扣涉案疫区牛肉1500多吨,涉案价值超3000万元人民币。
(责任编辑: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