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言的话》
它从远古走来。这里历史悠久,才人辈出,活力四射,人文气息浓烈。这里的人们淳扑厚实而阳光向上,它的名字叫庄浪。当你来到这里看到的是鬼斧神工的庄浪梯田,这并不是神话,它是由勤劳善良的庄浪人民历经几十年艰辛,流血流汗用纯手工精心打造出的梯田王国,被誉为中国梯田之父。这里有远近闻名的关山大景区,它那博大的胸怀每天吸引着文人墨客来这里激发创作的灵感,续写朝那湫的感人诗篇。这里是一片富有诗情画意的热土,更是投资开发的沃土。为了更好的让国人了解庄浪,走进庄浪,近期由我社联手庄浪县文联,汇同县书协,美协,音协,水洛印社,花儿协会,摄影协会,作协,七大艺木协会共同主办,甘肃庄浪五限吉国际商贸城独家协办的:“访人文关山,看梯田庄浪”专题栏目已正式启动。在这里我们将以不同的媒体视角,高超的切入手法,采取不一样的并机直播互动,充分利用多国媒体支援共享的绿色信息通道,让您深层次感受真正意义上的“活力庄浪,人文庄浪,智慧庄浪,故事庄浪”的民情民风新格局!请看来自庄浪的报道!
本报庄浪讯:(特约记者:岳凯平 柳进录) 修梯田,在人多地少的中国,已经不算新鲜。然而像甘肃省庄浪县这样,几任县委、县政府领导接力,苦干三十多年,修出一个梯田化县,再造一片秀美的山川,则是世上罕见的。
参观庄浪梯田,最好到赵墩乡观景台。站在山顶,一眼去,脚下的山头布满了重重叠叠的梯田,一层层、一排排,静静地从眼前陈铺到天际,矗向云霄,气势恢宏。
“山顶沙棘戴帽、山间梯田缠腰、地埂牧草锁边、沟底坝库穿靴”这句话说是庄浪生态梯田。经过治理后庄浪,农业基础设施健全、生态环境优美,建有农业无公害生态园、区域农业综合示范园、生态农业产业基地,严格控制了化肥、农药的施用,因此,所产的苹果,质地硬、含糖高、口感脆,全国文明,产出的洋芋,个头大、淀粉高、口感嫩,颇受市场欢迎……
据98年《庄浪县志》记载,庄浪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六盘山西麓,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114万亩耕地中有103万亩分布在402道梁峁和2553条沟壑之间。地陡土瘠,旱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民生苦不堪言。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酷的自然条件,使庄浪人民长期不得温饱,过着“吃粮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的贫困生活,庄浪以贫穷落后而闻名省内外。“十山九坡头,耕地滚了牛,麦子长得像马毛,亩产很难过百斤”是庄浪的真实写照,人民过的是“吃着是救济粮、穿着烂衣裳、住着是破烂房”的生活,而吃顿饱饭、穿件新衣裳、住在砖瓦房就成了庄浪人梦寐以求的最大愿望。
穷则思变,要变则苦干。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和贫困落后的生活状况,庄浪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没有苦等苦熬,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了科学的艰苦探索,在国务院“加强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工作决定”和建国以来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效益的启示下,把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着力点定格于兴修梯田、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上。1964年,县委作出了《开展治理坡耕地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的决定》;郑河乡上寨村整治山河的第一声炮响,拉开了庄浪梯田建设的帷幕。之后,随着“农业学大寨”活动在庄浪的兴起,全县各生产队成立了农田基建常年专业队,一改千百年来逐步形成的坡式阶地为“一次修平”的水平梯田。
70年代是庄浪梯田建设的第一次高潮。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克服各种困难,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学“大寨人”,修“大寨田”,以常年基建队为主、群众会战的形式,全面掀起了大规模建设水平梯、条田的农田基本建设运动。每年秋冬动员70%以上的劳动力,大雪封门不停工,冰冻三尺不收兵,在朔风中苦战一、二个月。治理规模从几个大队联合到几个公社,一处梯田建设工地上劳几千人,一次修地成千亩,出现了赵墩公社等闻名全国的先进典型。实行以土为首,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成了一批高标准的水平梯田,为稳定提高粮食产量奠定了坚实基础,走出了一条由传统的“靠边延—开荒增种”转向“靠内涵—提高地力”,实现农田稳产高产、解决温饱的成功路子,确立了农田基本建设在发展生产中的战略地位。十年间,全县人民凭人工一锨锨开挖出水平梯田33.3万亩。
80年代,县委、县政府根据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新形势,果断决策“山河面貌不改,兴修梯田不停”,把梯田建设与紧俏的回销粮挂钩,推行劳动积累工制度、梯田建设目标管理、兑现补助等一系列措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组织群众联村联户兴修梯田。1985年以后,县委、县政府把梯田建设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集中领导、集中劳力、集中时间、集中地块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施工、统一标准的要求,使梯田面积每年以3万亩的速度推进。总结并提出“等高线,沿山转,宽适当,长不限,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梯田建设原则,这是群众在长期实践中,实干加巧干,创造出的质朴而科学的经验。从1986年起,全县开始向“梯田化”的目标迈进,梯田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80年代末累计新修水平梯田66.55万亩、条田5.61万亩,人均达到2亩,先后有86个村、302个合作社实现了梯田化;全县粮食总产达到9万吨,人均产粮253公斤,初步实现粮食自给。
1993年,庄浪县被国家水利部列为全国唯一的“梯田化建设试点县”,“山地梯田化”工程进入了最后攻坚阶段,全县掀起了梯田建设的第二次高潮。县委、县政府按照建设梯田化县的标准,采取人机结合的方式,平均每年新修梯田4.5万多亩,新增治理面积40多平方公里。1993年以来的五年间,共建成高质量水平梯田23.5万亩。1997年底,全县累计修建水平梯田94.5万亩,修建治沟骨干坝3座,挖涝池662个,建谷坊1800道,沟头防护268道,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10平方公里,占总流失面积的69.4%,林草覆盖率达到24%,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1997年底全县人均产粮271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028元,全县基本解决温饱。1998年7月,“庄浪梯田化建设试点县”项目通过国家水利部验收,被命名为“中国梯田化模范县”。为了永远铭记历史,昭示后人开拓进取,县委、县政府在县城中心树起了一座梯田丰碑。
1986年,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庄浪视察工作时题词“党员带头,战天斗地”,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题词“愚公移山,大造梯田”,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陈俊生题词“锲而不舍,兴修梯田”予以勉励……。
1998年5月2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以《庄浪人的骄傲》为题全面报道了庄浪人民艰苦创业的历程;1999年,“庄浪精神” 报告团在省城兰州及省内部分地州市巡回作了将近一个月时间的报告,每场报告,座无虚席,掌声如雷、为庄浪人民改山换地的精神感动。(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握着报告团成员的手说:“你们讲得太好了,我是流着泪听完你们的报告的……”老人眼角湿润,手在颤抖),2002年8月5日上午,“庄浪县再造秀美山川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举行,庄浪人民坚忍不拔、勇于拼搏、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再造秀美家园的英雄壮举感动了中国。
梯田建设结硕果,庄浪精神育后人。在庄浪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整县稳定解决温饱向总体小康迈进、建设富裕和谐庄浪为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生态良好的新庄浪正在崛起。
依托项目支撑,持续实施了生态建设、农村人饮、乡村公路、移民搬迁等民心工程,解决了农村群众吃水难、行路难、生存难的问题,极大地改善了民生条件。2005年原省委书记苏荣视察庄浪工作时称赞人饮工程“是一件惠及子孙、积德行善、造福百姓的大事”,省政协主席仲兆隆指出“庄浪的人饮工程可以与梯田建设相媲美”。立足百万亩水平梯田,持之以恒发展壮大苹果主导产业,年均种植果园10万亩,基本实现了适宜区全覆盖;全面推进果园标准化管理,不断提升增收效益,苹果产业已经成为富民强县的首位支柱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马铃薯、畜牧、育苗、中药材等产业呈现出规模化、链条式发展的良好势头,建成了全省第一个马铃薯原原种“雾培法”繁育基地,自主培育的“庄薯3号”种薯被评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坚持依托农业办工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成了马铃薯精淀粉、新型建材加工等一批工业项目,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加快建设,一批中小企业集群逐步形成,全县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优化投资环境,注重激发市场活力,培育了一批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全县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坚持高起点规划、多渠道融资、全方位打造、新理念经营,全县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一座功能齐全、特色鲜明、区域辐射能力强的新型小城市展现在世人面前。
庄浪县先后获得了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文化模范县、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全国“四五”普法工作先进县、全国水利建设与管理先进单位和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全省双拥模范县、全省平安建设工作先进县、全省统一战线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