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人员查询
魅力乡村 旅游指南
国际资讯 热点观察
国内要闻 独家报道
网视中国 法治中国
地方新闻 聚焦三农
时代先锋 书画精英
慈善中国 房产时讯 金融财金
百姓心声 企业风采 健康养身
绿色生态 食品监督 旅游指南
文化产业 书画英才 佛说天下
艺术人生 人文庄浪 曲艺杂谈
记者杂谈 体育天地 学生天地
今天是: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时代先锋 >

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郭力

时间: 2016-02-27 09:23 作者:刘源源 来源:央广网 点击:

 

1953年10月,开工典礼大会主席台(右二郭力)

 

    央广网长春2月25日消息(记者刘源源)郭力同志是我国汽车工业最早的奠基人,也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首任厂长。今年,是他诞辰百年纪念。他离开我们也有40年了。但他对中国汽车工业的贡献,他的创业、敬业精神,科学务实的作风,廉洁自律的品格,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建设时期,繁忙的土建工程

       

    主持筹建中国汽车工业第一人

 

    新中国成立伊始,郭力受命筹建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对于刚从战争重创中走来,汽车工业几乎是空白的中国,要在三年内建成一个年产三万辆载重4吨卡车的汽车厂谈何容易。时年30出头的郭力临危受命。他求贤若渴,带领仅有的二、三十人跑遍大江南北选调人才、收集资料、勘察厂址,工作不分昼夜。

 

    郭力深知一汽能否顺利建成,关键在人才。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就是在这个时期被分配到一汽工作。回忆当时情景,李岚清深情的说:“郭厂长见到我们这些新 来的大学生如获至宝。他亲自带我们去鞍钢和大连造船厂参观取经。在冰天雪地的东北,他率先垂范,和大家一起住简易房,打地铺,烧煤炉。上千万字的俄文资 料,郭力领着技术人员和翻译啃窝头、就咸菜,不舍昼夜的翻译、消化。”

 


1956年,第一批解放车开下总装生产线

 

    后来,职工宿舍盖起来了,大家嘀咕着,这些有厨房、厕所、暖气、淋浴的宿舍,是不是专门给领导建的?然而方案一公布,职工们惊呆了,不分工人、干部,大家同住一栋楼。郭力的儿子郭忱回忆,一位司机就和他家比邻而居。

 

    为完成三年建成投产的任务,基础设施建设是和技术设备引进同时进行,大量的生产准备工作,任务紧急又繁重。七千多台(套)设备要准时安装就位,“解放”牌卡车两千多种零部件,要一个一个地调试合格,九百多种金属材料要供应到位,还有四百多种外供的原材料、配套产品,都要逐项鉴定验收。郭力领导着一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丝不乱、有条不紊,展示了他过人的领导才能。天寒地冻中,人们最常见到的,就是他因为哮喘,而不得不戴着大口罩,在工地奔波的身影;亦或是三伏天,在车间挥汗如雨的忙碌。他精神饱满的工作热情,给了职工们莫大的激励和鼓舞。

 

 

956年,解放卡车试纸成功,报捷车队开往市政府途中

 

    高风亮节“当着厂长找厂长”
 
    1953年初,正当大家热火朝天地忙着一汽筹建时,传来了中央的决定,任命饶斌同志为一汽厂长,郭力改任第一副厂长。

 

    曾在一汽当过工程师的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回忆说,那是郭力主动“让贤”促成的。原来一汽开建后,身为厂长的郭力却当着厂长找厂长,主动提出希望中央派一位熟悉东北情况,资格老一点、能力更强、位置更高的同志来当厂长,这样会更有利于调动各地的力量支持一汽建设。自己可以重点抓生产准备工作,对三年建成投产大有好处。何光远说:“郭厂长一心为公,只从有利于一汽发展的角度出发去考虑,从不计较个人名誉地位的高风亮节令人钦佩,让人感动。”这段故事也一度在一汽传为佳话。

 

 

第一批38辆解放汽车于1956年8月21日运到北京,将参加国庆检阅和游行。天安门广场上

首都人民观看国产汽车

 

    建厂初期,人才奇缺,职工们知识储备严重不足。郭力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他把一汽变成了一所大学校,号召全厂全员学习。郭力说,大家都是“白丁”,要尽快摘去“白帽子”,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刻苦地从零开始学习。在郭力的直接领导下,一汽办起了各种夜校,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许多老同志回忆,当时大家的学习热情极为高涨,下班后,办公室经常是灯火通明。原中汽公司总经理,曾在一汽工作过的陈祖涛说:“我们这些青年技术人员和业务干部有的学汽车理论,有的边学俄文边翻译整理苏联运的设计资料。有夜大、有技校、有文化补习班。有时赶不上回家吃饭,就一边啃窝窝头,一边上夜校做习题,不知熬过了多少个夜晚。一汽的第一代职工,大部分业余生活都是在紧张的学习中度过的。”许多老同事回忆:当时的一汽,既是个大工厂,又是个大学校。郭力既是厂长又是校长,他创办起汽车工业学校,亲自兼任校长,后来为一汽投产后培养了大批技工骨干。他创办的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也成为吉林工业大学的前身,为我国机械工业培养了大量人才。

(责任编辑:唐虎)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关于中国新闻时讯社 | 理事单位 | 广告代理 | 战略合作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公告公示
版权所有 中国新闻时讯社 电子邮件: sxszsw@126.com 监督电话: 010-5331567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ICP备:150246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