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人员查询
魅力乡村 旅游指南
国际资讯 热点观察
国内要闻 独家报道
网视中国 法治中国
地方新闻 聚焦三农
时代先锋 书画精英
慈善中国 房产时讯 金融财金
百姓心声 企业风采 健康养身
绿色生态 食品监督 旅游指南
文化产业 书画英才 佛说天下
艺术人生 人文庄浪 曲艺杂谈
记者杂谈 体育天地 学生天地
今天是: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时代先锋 >

翻滚的麦浪就是最好的风景

时间: 2016-01-10 09:12 作者:网络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

(原标题:翻滚的麦浪就是最好的风景(时代先锋)(图))

 

王辉(中)在陕西杨凌一家农业科技公司与公司负责人讨论小麦情况。

 

 王辉(中)在陕西杨凌一家农业科技公司与公司负责人讨论小麦情况。
  新华社记者 刘 潇摄

    “他有科学家的精神,执着、勤奋。”

  “他有中国农民的特质,朴实、厚道。”

  “他有一代大家的风范,包容、谦和。”

  这是王辉的同事和学生对他的评价。在科学研究上,王辉勇于攀登高峰,结出了累累硕果;在待人接物上,王辉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以至诚至爱铸就了大写的“人”。

  与小麦为伴,把小麦当娃

  选择了育种,也就选择了一条清苦而又漫长的路。

  从确定育种目标、选择材料到亲本组培、杂交变异,再到品系鉴定、优系筛选、产量比较试验、区域试验,直到最终的品种选定、推广利用,整个育种过程一般要花上10年左右的时间,有的甚至长达20年。

  时间上漫长的跨度,并没有吓倒王辉,反倒激发了他身上“犟”的品质。“育种周期越长,期望值就越高,就越想不断地坚持下去。”

  认准了路,王辉一走到底。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王辉也从未想过要放弃。1987年到1990年是王辉育种最为辛苦、艰难的几年。“育种材料大都被淘汰掉了,心里很难受。”但王辉并没有气馁,“心里仍有希望,期待能够育出好东西。”

  后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深入发展,转基因育种成为科研“新宠”,就连国家的资金导向也明显偏向于新的育种方法,而王辉所一直采用的常规育种却得不到足够的经费支持,生存和发展开始变得艰难。面对经费短缺,王辉依旧咬牙坚持。“他勉励大家,‘咱不管这些,生产上最需要、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还是常规育种。不管有钱没钱,咱们先做。’王老师用成果证明了他的选择。”农学院教授孙道杰说。

  因为多了一份执着和坚持,王辉的小麦育种工作喜讯连连,一个个优质高产品种先后被培育出来。2005年,王辉耗时18年之久精心培育的“西农979”通过国审,此后以其高产、抗病、早熟、优质、越冬性好等优良性状而广受农民欢迎。

  人出名了,机会也就多了。面对纷至沓来的邀请,王辉不为所动,先后数次放弃了去沿海地区高校工作的机会。“旁人一说要调走,他就两眼一瞪说,‘科研有连续性,挪窝要另起炉灶,走啥!农学院教授王成社说。

  与小麦为伴、把小麦当娃的王辉一直坚守在田间地头,陪伴在小麦的左右,他甚至没能跟妻子“有过一次散步的浪漫。”正是靠着这种默默坚守和付出,王辉在小麦育种上摘下了一颗又一颗璀璨的星。

  名利看得淡,研究做得深

  师从赵洪璋院士时,王辉耳濡目染,秉承了赵老师淡泊名利、勇攀高峰的精神。“赵老师工作的年代条件比现在更艰苦,一只皮包夹、一个记录本、一块干馍,就这么蹲在田头过了一辈子。”王辉动情地说。大师虽已远去,但其风范和风骨后继有人,代代传承。

  不为名利,一心育种,这既是王辉的处世态度,也是他的行动写照。

  名利看得淡,研究做得深。“王老师真正关心的事只有两件,一是育出更好的品种,二是把优质品种推广得更快更广,让更多农民获益。”孙道杰说。“至于获奖不获奖,王老师并不在乎。像申报奖项,就是在学院和学校的多次催促下才做的。”

  2012年,王辉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面对金钱和荣誉,王辉处之泰然。他心中恋恋不舍的还是他的小麦育种事业。面对百万元奖金,王辉当场表示将80万元用于团队科研经费,期待小麦育种再结硕果。

  虽然是大学教授,出生农家的王辉始终保持着关中农民身上的那份淳朴与节俭。无论是在科研上,还是在生活中,王辉都严格要求自己,厉行勤俭节约。“王老师特别简朴,我们实验室用的种子袋每年都要回收利用,破了就补上。袋子现在好比过去人穿的衣服,补丁摞补丁。”农学院教授张玲丽说。“在地里,我们为小麦单株系上红毛线以示标记。我们将买回来的最便宜的毛线裁成一截一截的。系线的时候,有人不小心掉了几根,王老师也会跟在后面捡起来。”

  一心扑在小麦育种上的王辉既没有寒暑假,“也没有专门旅游过”,关中麦田里翻滚的麦浪,是他看过的最好的风景。

  像育种那样培养年轻人“小麦的育种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王辉用一生的行动和努力诠释了一名科学工作者肩上的责任和心中的情怀。为了让小麦育种后继有人,王辉对学生手把手地指导,将一生的学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后人。

  “在指导年轻人上,王老师没有任何架子,可以说是随叫随到。”农学院教授张正茂说。在张正茂进行抗旱小麦品种培育时,王辉就多次进行指导,“他在地里看小麦,我就跟着学。”王辉耐心细致的讲解,让张正茂积累了不少育种经验。2004年,张正茂培育的“普冰143”成为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小麦和冰草杂交品种,具有很强的抗旱、抗病性,获得农民的欢迎和认可。

  “大胸襟”地帮助年轻人,“开放式”地分享科研成果。“圈子外的人常说我们搞育种的心胸不开阔、提防心理强,最终的成果就落到几粒不起眼的种子上,要是别人拿走了,多年的辛苦就白费了。”农学院教授马翎健说。对别人视作“心肝宝贝”的种子,王辉却慷慨分享。“只要别人有需要,王老师总是有求必应。他常说‘来吧,我给你点好穗子,拿回去好用’,如此开阔的胸襟是很难得的。”在王辉的心里,真正的科学研究是大公无私的,分享科研成果,培育出优秀育种人才,对人民和国家来说,是莫大的幸事。退休前,王辉主持着陕西省的小麦育种攻关工作,他把全省做小麦育种的人召集到一起,集众人之力搞小麦育种。让大家在集中攻克难题的同时也互相学习,使年轻人获得更快成长。

  “王老师离不开小麦,我们科研团队也离不开他。”马翎健说。怀着对科研团队的殷殷期待,王辉在退休后依旧亲自指导学生做育种试验,耐心细致地答疑解惑。他在鼓励学生多到田里实地观察学习的同时,也更加注意将实验室科研和田间育种结合起来,从而使人才培养成效最大化。

  “我们这代人是老了,今后我国小麦育种就看年轻人的了。”王辉深情地说,他目光坚定,黝黑的脸上漾开了笑容。

(责任编辑:唐虎)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关于中国新闻时讯社 | 理事单位 | 广告代理 | 战略合作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公告公示
版权所有 中国新闻时讯社 电子邮件: sxszsw@126.com 监督电话: 010-5331567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ICP备:150246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