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人员查询
魅力乡村 旅游指南
国际资讯 热点观察
国内要闻 独家报道
网视中国 法治中国
地方新闻 聚焦三农
时代先锋 书画精英
慈善中国 房产时讯 金融财金
百姓心声 企业风采 健康养身
绿色生态 食品监督 旅游指南
文化产业 书画英才 佛说天下
艺术人生 人文庄浪 曲艺杂谈
记者杂谈 体育天地 学生天地
今天是: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地方新闻 >

打通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 水泥路修到家门口(走村串户看民生

时间: 2018-02-03 09:40 作者:网络 来源:人民网 点击:

 

  图为武隆区羊角镇碑垭村双堰公路施工现场。
  刘政宁摄

  山大沟深,靠土路出行,重庆有16个区县位于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这些大山里的行政村曾为出行难而犯愁。如今,重庆啃下这块“硬骨头”,打通乡村公路“最后一公里”。截至2017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3万公里,8000多个行政村和6000多个撤并村已实现通畅,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97.5%。

  隆冬时节,行走大山深处,平整的水泥公路、蓬勃发展的乡村农家乐、洋溢着幸福的笑脸……在剪影式见闻中,记者感受到这里的喜人变化,走出大山天地宽,一条条乡村公路,为群众带来出行便利,更带来了致富的希望。

  路通了,村民在家搞起产业

  武隆区火炉镇万峰村,村民熊中成比往年更忙碌了,“今年路通了,再不行动,就要错失发展旅游的好机会了。”熊中成口中的路,是风门丫公路,3.8公里长,今年1月5日正式贯通。泥巴路变成了崭新的水泥路,直接通到张家坡、堡上、羊角岩3个小组,村民出行不再是难题。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过去万峰村村民出行的真实写照。村主任张伯君介绍,村内有林海景点,每到盛夏,游人如织。过去,硬化公路只通到村委会,对于大山深处的农户来讲,看着通了路的农户发展乡村旅游红红火火,自己只能干瞪眼。“一地烂泥路,村民出行都难,更别说游客来了。”

  风门丫公路贯通,村民们如同吃了定心丸,纷纷在家搞起产业。今年50岁的熊中成是堡上组的村民。夫妻俩2004年从外地打工回来后,在家办起了农村乐队,专门承接红白喜事演奏业务,日子过得也是有声有色。常年在各个乡镇奔走,熊中成眼瞅着不少搞乡村旅游的村民发家致富,眼下,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他有些坐不住了,邀约两位村民一同在村里承包30亩土地,打算种植荷花、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再搞个农家乐、养点鱼,游客来了不仅可休闲观光,还可以采摘、钓鱼。“土地都已经谈好了,等村民回家过年签了合同就可以开干了。”熊中成对未来充满期待。

  同村的代德权,比熊中成先行一步。2016年从浙江返乡后,他在公路边新修了一栋4层的新房。借村里发展乡村旅游的东风,代德权把家里空闲的10个房间全部改成了农家乐客房,如今已经装修完毕,正在办理营业执照。“装修的时候还担心,路不好没人来住呢。”代德权乐呵呵地说,如今路好了,心里更有底气,今年收入肯定不会差。

  农村公路既是致富路、幸福路、脱贫路,更是民心路。重庆实施撤并村通达工程和行政村通畅工程后,有力促进了“交通+乡村旅游”“交通+电商”“交通+特色产业”等“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

  管好、护好、运营好

  公路通到村,管好、护好、运营好是关键。重庆建立责权明晰的养护体系,全市850个乡镇全部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站,每个站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制定养护规划,督查养护管理工作;修订出台《重庆市公路管理条例》,进一步规定和明确了农村公路管理的职责权限。目前,全市农村公路养护均做到了机构、人员和资金“三落实”,基本实现了“有路必养、养必到位”。

  在万盛经济开发区青年镇板辽村,记者看到,农村公路的两侧,观景平台、停车场、骑行步道、生态厕所等交通配套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万盛经开区交通局党委书记唐富斌告诉记者,新改建的农村路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通过强化排水设施、采用高边坡顺层岩防护网等手段,夯实农村公路的质量。

  以前,万盛的农村公路由各镇自行管养,公路养护效果差。去年,万盛成立了农村公路专业养护公司,公司按照“景区道路2公里一人,一般道路3公里一人”的标准配备养护人员,每天8小时巡查,对道路周边村民宣传爱路护路意识,及时发现汇报道路中出现的突发问题,确保道路时刻畅通。去年11月14日,一辆装载沥青混凝土的40吨卡车在黑山镇丛新公路片区翻车,把公路护栏撞开了近20米的豁口,养护工人发现后立刻上报,12个小时内就完成了现场护栏更新。“这种养护模式比我们以前更专业和高效。”黑山镇公路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思岑感叹。

  在万盛的不少行政村,除了宽敞的沥青农村公路,穿梭而过的公交车和乡村公交车站也成了一道风景。“发展农村客运,既方便村民出行,又有利于提高农村公路的使用率。”在黑山镇北门村的乡村公交车站,村民刘志明准备搭乘公交去邻村访友,他告诉记者:“村里通了公交,去万盛城区和邻村都很方便,以前要一个小时到万盛城区,现在20分钟就到了,票价还便宜,只要一块钱。”

  “将以承包方式为主的客运班线模式,改造成为公交化、公司化经营,是我们改革的方向,目前全区已实现镇通公交率100%,57个行政村通客率100%,辖区行政村通公交率94.7%。”唐富斌说,2016年起,万盛实施全域公交“一元一票制”和半小时免费优惠换乘,由公交公司配备专业司机和标准化车辆负责客运,保障村民出行安全。万盛区财政每年补贴4000万元,让村民享受低票价优惠政策。

  为自己修路,村民干活有劲头

  虽然天气寒冷,武隆区羊角镇碑垭村双堰公路工地却是一派热火朝天。天色逐渐变暗,46岁的村民陈芳秀仍在忙碌。“这么晚还不收工?”陈芳秀擦擦额头的汗水:“天还没黑嘛,今天没下雨,多干一点是一点,争取早点通车。”

  “村民盼着这条路呢!” 碑垭村村主任钟长勇说,碑垭村一共11个村民小组,双堰公路沿线就有5个。过去,这5个小组的村民出行只能依赖一条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土路。晴天还好,一下雨就出不了门,村民意见很大。

  去年8月,镇里告诉钟长勇“双堰公路可以修了”。兴奋之余,钟长勇赶紧召集5个组的组长开会讨论。修路的钱从哪来?5.3公里水泥路,市里每公里补助36万元,剩余的部分由镇政府自行筹措,村民不用出一分钱。组长把这一消息带回去,村民们奔走相告。“终于盼到了这条路。”“自己的路,我们出劳出力。”村民纷纷表示。陈芳秀便是其中之一。经过前期的现场勘查、设计、招标后,去年11月底,双堰公路正式动工建设。近两个月来,只要不下雨,陈芳秀每天从天蒙蒙亮干到天黑,都在这条路上忙碌着。这条路动工的日子,陈秀芳记得很清楚:去年11月28日。“为自己修路嘛,干起活来有劲!”

  “目前已经修了1.5公里,预计今年6月可全线贯通。”钟长勇说,碑垭村靠山吃山,这些年村民种植了500多亩的板栗、李子、猪腰枣等经济作物。“以前运输不方便,东西卖不上价,今年新修了路,货车通行没有问题,村民高兴得很,不少村民都准备扩大种植规模。”

  碑垭村只是一个缩影。重庆每年将农村公路纳入“民生实事”,量化分解到各部门、各区县,并与领导班子年度考核挂钩。市交委专门成立督导组,分区县、按月份进行督查,推进情况及时通报,有力推动贫困地区交通发展。根据重庆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行动计划,未来三年,计划投资275亿元,实施10056个未通达村民小组通达工程,建设里程2.11万公里,全市村民小组公路通达率达到100%;实施20738个未通畅村民小组通畅工程,建设里程4.15万公里,全市村民小组公路通畅率达到80%。

 

(责任编辑:唐虎)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关于中国新闻时讯社 | 理事单位 | 广告代理 | 战略合作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公告公示
版权所有 中国新闻时讯社 电子邮件: sxszsw@126.com 监督电话: 010-5331567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ICP备:150246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