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人员查询
魅力乡村 旅游指南
国际资讯 热点观察
国内要闻 独家报道
网视中国 法治中国
地方新闻 聚焦三农
时代先锋 书画精英
慈善中国 房产时讯 金融财金
百姓心声 企业风采 健康养身
绿色生态 食品监督 旅游指南
文化产业 书画英才 佛说天下
艺术人生 人文庄浪 曲艺杂谈
记者杂谈 体育天地 学生天地
今天是: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房产时讯 >

以满足“住的需求”为基点矫正楼市0

时间: 2017-04-19 08:21 作者:未知 来源:北京日报 点击:

    北京“3·17”楼市新政出台已有月余,在认房认贷、严查学区房资格等一系列“史上最严”的大招之下,楼市状况如何?来自市住建委的数据显示,4月上半月本市二手房网签量,环比3月下半月腰斩式下降5成,交易堪称冷清。同时,本市一季度已有1万套自住房入市,未来五年将计划完成25万套自住房供地。

 

  一系列政策有堵有疏、对症下药,清晰显现出让房子回归居住属性的大逻辑。这些年京城房价飙涨,一个重要原因便在于,住房之上附着了太多其他利益,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其基本属性。比如,有人将之视为超高收益的金融产品,专注炒房赚取高额利润;有人将之视为进入名校的通行证,一拥而上搅得学区房价屡创新高。这一轮调控政策,一方面严打炒房投机行为,尝试剥离附着房子之上的外溢属性,是为“堵”;另一方面,扩大保障房供应,做好民生兜底工作,是为“疏”。双管齐下、多措并举,让房子的属性归于单纯,政策效果已然初显。

 

  让房子回归居住属性,堪称破除楼市虚火的釜底抽薪之策。对于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而言,更是如此。北京巨大的发展空间,吸引着大批人才到此寻梦,住房的刚性需求普遍存在。而一段时间以来,北京房地产市场的一大尴尬症结就在于,炒房者能够赚得盆满钵满,而刚需者却愈发买不起房。这无疑是对房子属性的跑偏。因此,当下重要的问题是解决需求,想办法满足老百姓居住的需求。回归房子应有的基本逻辑,以满足居住需求为基点来矫正和完善制度设计,从源头上就保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从制度空间上就杜绝房子沦为资本投机的题材,才能让各个社会群体,特别是广大年轻人安居乐业,让城市更加和谐宜居。

 

  聚焦解决住的问题,就要正视并设法满足多层次的住房需求。这个时代,群众利益诉求复杂多元,投射到住房上亦是如此:有人觉得租房便好,有人需要“从无到有”,有人则盼着“从有到优”。我们常说,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保障。相较于商品房“价高者得”的逻辑,我们在调控楼市、挤掉泡沫的同时,更需要在保障方面做好政策供给,尤其是最大限度满足中间人群的住房需求。这些年,在公租房之外,我们开始推出自住房,让更多中等收入者有了购房的可能;近来,本市针对“新北京人”配租公租房的工作正在铺开,赢来多方点赞。日益细致的举措体现了政府调控楼市的决心,但“自住房离地铁远、配套不足、摇号‘一直在陪跑’”等抱怨,也提醒我们要进一步拿出更为精细的政策解。

 

  住房问题,早就超过了个体生计范畴,延伸到世道人心,影响着社会心态。这段时间,全国范围内的调控力度前所未有,楼市出现企稳迹象。笔者一位朋友曾感叹,从不企盼房价有多便宜,只是希望它不要再疯涨,这样每多挣一点,就会离梦想中的家近一些。朴素的话语中,有对家的企盼,更蕴含着对奋斗价值的希冀。保持政策定力,稳定市场预期,让楼市沿着居住属性健康发展,既是解决住有所居的现实问题,亦是在守护这个社会的奋斗精神。

 

(责任编辑:唐虎)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关于中国新闻时讯社 | 理事单位 | 广告代理 | 战略合作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公告公示
版权所有 中国新闻时讯社 电子邮件: sxszsw@126.com 监督电话: 010-5331567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ICP备:150246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