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人员查询
魅力乡村 旅游指南
国际资讯 热点观察
国内要闻 独家报道
网视中国 法治中国
地方新闻 聚焦三农
时代先锋 书画精英
慈善中国 房产时讯 金融财金
百姓心声 企业风采 健康养身
绿色生态 食品监督 旅游指南
文化产业 书画英才 佛说天下
艺术人生 人文庄浪 曲艺杂谈
记者杂谈 体育天地 学生天地
今天是: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房产时讯 >

地方政府应担起楼市调控主体责任

时间: 2017-03-22 09:01 作者:未知 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

    调控的目的是遏制炒房、满足更多的刚需和改善性需求,而不是阻碍民众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也正因为如此,各地政府在落实主体责任时,要详尽了解、切实掌握本地供需情况,使调控措施有的放矢,既要防止力度不够、难以奏效,也要防止力度过猛、伤及刚需和改善性需求。

 

  3月17日,也就是上周五,北京出台新一轮楼市调控政策,“既认房又认贷”的要求引发关注。据统计,自2月28日以来,已有16座城市出台或升级了楼市调控措施。其中,既有北京、广州、南京、杭州等一二线城市,也有江西赣州、浙江嘉善以及河北张家口、涞水、涿州等三线城市。

 

  应该看到,去年9月30日多地启动以限贷、限购、加大土地供应为主要内容的楼市调控措施后,房价暴涨势头整体上得以减缓。不过,各地情况又有所不同。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与1月份相比,15个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中,在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北京、杭州、成都由持平转为略降,福州、济南由略降转为持平,津沪两地由略降转为上升,广州的增幅又上升0.3个百分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既再次强调了楼市调控的基本原则,也明确了完成调控目标的责任主体。即楼市调控必须因城施策,地方政府责无旁贷。近日,各地密集出台的调控政策,既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的具体行动,也是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因城施策的具体措施。

 

  针对二手房价格快速上涨的情况,北京市“3·17”楼市新政明确,将二套房首付比例由50%(普通)、70%(非普)分别提高到60%和80%,并暂停25年及以上住房贷款,从中不难看出北京加力去杠杆、突出居住属性的意图。尽管江西赣州、浙江嘉善等三线城市的房价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低位置,但面对房价短时间内快速上涨的情况,地方政府采取多项措施遏制炒房、调控房价,也是其落实主体责任意识的具体体现。

 

  当然,在主流民意对此轮调控持赞同态度的同时,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每一次调控都使房价出现更猛烈的上涨。但在笔者看来,作出如此判断,至少对十几年来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轨迹缺少系统、全面的观察分析。以2012年开始的那次调控为例,尽管调控之初,市场也呈现“买涨不买落”之势,但因为调控控制了投资投机性需求,使市场到了有支付能力的供需拐点,调控效果在两年多的时间内持续显现,终致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全部呈下降之势。此后,房价之所以猛烈上涨,恰恰是因为取消调控甚至采取了与此前相反的措施所致。所以说,在没有找到或建立起稳定房价的长效机制之前,调控政策必须牢牢坚持而不能反复,以防功亏一篑甚至报复性反弹。

 

  调控的目的是遏制炒房、满足更多刚需和改善性需求,而不是阻碍民众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正因为如此,各地政府在落实主体责任时,要详尽了解、切实掌握本地供需情况,使调控措施有的放矢,既要防止力度不够、难以奏效,也要防止力度过猛、伤及刚需和改善性需求。

 

  房子不是你想炒就能炒。只有让房价回归价值,摆脱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才能使地区经济发展更加健康可持续,民众更加安居乐业。所以,在调控方向明确的前提下,仍难以抑制某地的炒房行为、难以扭转房价暴涨势头,地方政府就真的难辞其咎了。

 

(责任编辑:唐虎)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关于中国新闻时讯社 | 理事单位 | 广告代理 | 战略合作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公告公示
版权所有 中国新闻时讯社 电子邮件: sxszsw@126.com 监督电话: 010-5331567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ICP备:150246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