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人员查询
魅力乡村 旅游指南
国际资讯 热点观察
国内要闻 独家报道
网视中国 法治中国
地方新闻 聚焦三农
时代先锋 书画精英
慈善中国 房产时讯 金融财金
百姓心声 企业风采 健康养身
绿色生态 食品监督 旅游指南
文化产业 书画英才 佛说天下
艺术人生 人文庄浪 曲艺杂谈
记者杂谈 体育天地 学生天地
今天是: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房产时讯 >

南京买地进入摇号时代

时间: 2016-09-20 10:13 作者:朱开云 来源:北京青年报 点击:


8月南京新房价迎来18连涨,环比上涨4.1%,位列全国第六

 

  土地网上竞拍系统都是编号匿名竞价,谁在拍地,谁拿了地,都是个谜。这是一场沉默的土地拍卖。为了避免拍卖恐慌,避免地王,竞买人都被严格保密。

 

  截至日前,一二线城市楼面价开始全面超过房价,8月份全国单宗土地超过10亿的地块合计有65宗,其中溢价率超过100%的高价地高达46宗,如果计算地价超房价现象,8月可以说是史上高价地最密集的月份。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这些高价地将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与入市难度。在热点城市出现了普遍性的地价超过房价现象。这种不理性不健康的拿地行为给房地产市场酝酿了巨大风险。

 

  昨日,在南京土拍新政实施后的首次网络竞拍上,经182轮竞拍,南京G44地块达最高限价,这意味着该地块将通过摇号决出竞得人,上市后只能现房销售。南京买地进入了摇号时代。

 

  匿名竞价开发商不知对手是谁

 

  早在8月12日,南京公布了调整后的土拍规则:如果网上竞价达最高限价九成时,开发商所建商品房须现房销售;当网上竞价达到最高限价时,仍有2家以上单位继续竞买的,将摇号产生竞得者,并在最高限价基础上附加一个加价幅度作为成交价。

 

  昨天推出的5幅地块中,南京G44地块达到最高限价31.5亿元,成为南京首幅需要通过摇号产生“地主”的地块。目前,其余4幅地块均已成交。

 

  江宁正方新城的G44地块在经过182轮竞拍之后,由于达到了最高限价,停止拍卖,进入摇号环节。参与摇号的开发商必须于9月23日下午3点到南京国土局报到。

 

  据一名南京房企人士介绍,土地网上竞拍系统都是编号匿名竞价,谁在拍地,谁拿了地,都是个谜。这是一场沉默的土地拍卖。为了避免拍卖恐慌,避免地王,竞买人都被严格保密。

 

  南京或迎大规模“摇号土拍”

 

  据了解,该地块在开拍前就至少有9家开发商参与抢夺,出让起始价13.4亿元,预售限制起始价25.2亿元,现房销售起始价28.4亿元,最高限价31.5亿元,起拍楼面价为5508元每平方米,最高限制楼面价为12947元每平方米。

 

  该地块处于江宁区机场高速以西,正方大道以南地块,东至前尚路,南至凤高路,西至尚高东路,北至前尚北路,出让面积为101796.12㎡,综合容积率2.39。

 

  来自南京相关部门的公开消息显示,昨天起至9月22日,来自南京江宁、江北等多个区域的27幅地块集中在网上竞标上市。根据土拍规则,达到最高限价的地块,将于9月23日公开摇号决出最终买主。接下来的几天,南京预计还将有22宗地块出让,今日上午有7幅住宅用地集中亮相拍卖。业内人士预测,昨日土拍恐怕只是预热,南京或将出现史上最大规模的“摇号土拍”。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南京新房价迎来18连涨,环比上涨4.1%,位列全国第六。房价涨幅因限价已经开始有所下滑,但土地市场依然热度不减。

 

  地价普遍超房价酝酿风险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日前,一二线城市楼面价开始全面超过房价,8月份全国单宗土地超过10亿的地块合计有65宗,其中溢价率超过100%的高价地高达46宗,如果计算地价超房价现象,8月可以说是史上高价地最密集的月份。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这些高价地将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与入市难度。在热点城市出现了普遍性的地价超过房价现象。这种不理性不健康的拿地行为给房地产市场酝酿了巨大风险。文/本报记者 朱开云

 

  相关新闻

 

  杭州楼市限购政策昨日再启

 

  截止到9月18日24时,杭州透明售房网成交数据显示,当日杭州市区(含富阳、大江东、萧山、余杭)签约新房3265套,签约二手房1840套,累计签约5105套,创下历史单日新高。杭州楼市8月累计才成交19767套,日均成交不足700套。

 

  杭州楼市的启动时间在G20峰会前后,外地的投资者的比例增多。透明售房网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在杭州置业外来购房者比例急剧上升,其中尤以来自上海、温州、台州等地的购房者居多。其中,8月份外来购房比例已经达到了33.8%;G20峰会之后的一周,外地人的购买比例更是达到了39.3%,外地购房者来源地也进一步扩大化。

 

  18日傍晚,杭州住保房管局发布《杭州部分区域实施限购政策》,明文限制了外地人在杭州购买二套及以上住宅,并规定政策将于昨日起实施。消息传出之后,来自各地的购房者冲进了杭州各个售楼处,以及二手中介的签约区,当晚住保房管局的网签系统几度宕机。原定于当晚8点半关闭的网签,也因需求爆棚延迟至凌晨零点。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上海等周边城市房价上涨后,杭州房地产市场成为各类资金转移的新区域,尤其是苏州房价过快上涨后,各类刚需和炒房资金开始进入杭州市场,进而推高了房价的上涨。文/本报记者 朱开云

 

  权威发布

 

  郑州房价接棒 上月涨幅全国第一

 

  少数二线城市接棒一线城市领涨全国房价的局面仍在持续,而且在二线城市间也出现了轮替上涨的迹象。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了8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除合肥、南京、厦门房价继续上涨外,郑州又成为了新的领涨城市。上个月郑州新建商品住宅环比上涨5.6%,成为全国70个城市中涨幅最大。

 

  数据显示,上个月全国房价无论环比还是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都比7月份有所增加。8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分别有64个和57个,分别比7月份增加13个和6个;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分别有62个和53个,分别比7月份增加4个和1个。在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64个城市中,比7月份涨幅扩大的城市有31个;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57个城市中,比7月份涨幅扩大的城市有30个。整体来看,全国一、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涨幅均比7月份有所扩大。从同比数据来看,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同比涨幅在连续三个月收窄后又有所扩大,而二、三线城市则属于涨幅继续扩大。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集体领涨的四个一线城市中的房价走势也逐渐开始出现分化。上个月上海的房价走势最强,较7月份上涨了5.2%,这使得上海近一年的房价涨幅超过了深圳位居一线城市首位。但即便如此,从近一年的涨幅看,二线城市已经成为绝对主力,厦门、合肥的新建商品房涨幅均已经超过40%,南京达到了38.8%,这三个城市的房价涨势已经全面超过了四个一线城市。北京、广州近一年来的房价涨幅均不到三成,尤其广州近一年来新房价格仅上涨两成,在全国来说都处于中等水平。

 

  此前房价走势一直波澜不惊的郑州成为上月的楼市黑马,但从以往数据来看,郑州在全国70个城市中并不突出,近一年来的涨幅也仅在16.7%。因此有行业人士分析,这显示出了二线城市之间房价的热点轮动。文/本报记者 张钦

 

  热点关注

 

  哪些城市重启楼市限购限贷政策

 

  随着近期国内部分二线城市住房价格波动水平加大,合肥、苏州、南京、武汉、厦门、郑州等城市相继出台调控政策,其中涉及限购政策的主要是苏州和厦门。

 

  苏州规定自8月12日起,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申请购买第2套住房时,应提供自购房之日起前2年内在苏州市区累计缴纳1年及以上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或社会保险(城镇社会保险)缴纳证明。

 

  厦门规定自9月5日起,对两类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在本行政区域内向其销售建筑面积144平方米及以下的普通商品住房(包括新建商品住房和存量住房):1.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2.无法提供购房之日前2年内在本市逐月连续缴纳1年以上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

 

  相比之下,杭州的限购条件无疑是最松的,遭到地产界人士有无必要出台这个规定的质疑。“杭州买房就可以落户,现在对外地人限购一套,那外地人岂不是买完房落户,马上又能买了。”

 

  记者手记

 

  证券分析师“改行”分析楼市

 

  昨日,在微信上一个环京楼市炒房群里,一群“地主”们在讨论,除了杭州之外,哪些二线城市的房价还会爆发。一名自称在燕郊有多套房的人士说,他打算把燕郊房子卖了,去二线城市买房,目前在武汉、重庆、长沙和青岛这些城市之间纠结。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一些证券分析师也开始“不务正业”,不去分析股市,反而写文章关心“杭州之后还有哪些城市具备房价爆发的潜力?” 浙商证券分析师杨云发文建议从以下三个维度考察究竟哪些城市具备房价上涨潜力。短期看市场氛围—销量由低迷向热销转变;中期看去化速度—去化周期持续低位徘徊;长期看人口增长—长期人口需求大于广义库存。

 

  对于当前的房地产市场,杨云认为,一线城市主要因为上海近期冲刺了一段,现在进入自然的市场回调阶段。三四线城市在国家去库存政策的支持下,去年底至上半年有所起色,随着政策的边际效用递减,若未有更进一步的刺激政策,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难有起色。

 

  北青报记者的朋友圈中,不少人已经结伙前往天津武清等地炒房。“房价永远涨已经成为了他们思维的铁律”,实际上,目前楼市的氛围已经远远超过了去年5月份的股市。有句市场名言叫,“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它在股市中经常应验,但在中国楼市中一直失灵。已经很少人去关注楼市的风险了。

(责任编辑:唐虎)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关于中国新闻时讯社 | 理事单位 | 广告代理 | 战略合作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公告公示
版权所有 中国新闻时讯社 电子邮件: sxszsw@126.com 监督电话: 010-5331567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ICP备:150246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