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人员查询
魅力乡村 旅游指南
国际资讯 热点观察
国内要闻 独家报道
网视中国 法治中国
地方新闻 聚焦三农
时代先锋 书画精英
慈善中国 房产时讯 金融财金
百姓心声 企业风采 健康养身
绿色生态 食品监督 旅游指南
文化产业 书画英才 佛说天下
艺术人生 人文庄浪 曲艺杂谈
记者杂谈 体育天地 学生天地
今天是: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房产时讯 >

天津滨海爆炸地点3公里内住宅区超11处

时间: 2015-08-14 10:05 作者:陈禹铭 来源:新京报 点击:

 

天津滨海爆炸地点3公里内住宅区超11处

 

新京报制图/张妍 李颐晖

新京报讯 (记者陈禹铭)8月12日23时30分,天津滨海新区跃进路与吉运二道交叉口的危险品仓库发生连续爆炸。烈焰吞噬了周边的一切,强大的冲击波更是横扫半径3公里的区域。根据搜狗地图显示,距离爆炸地点3公里的范围内,分布了逾11处住宅及公寓小区,包括万科、合生、万通等多个开发商的项目均受到冲击,部分小区损毁严重,大量受伤的人流从家中涌向附近的医院;当然,还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他们在人流中整束着自己的装具,逆火而行……

而在灾难之后,面对满目的疮痍与战场般的残骸,业界人士也在质询:为何危险品仓储区边会有为数不少的居民区?为何多家品牌房企会扎堆在滨海仓储区开发?

前传:消费能力较强,品质住宅扎堆

据第一太平戴维斯一位前管理层人士分析,近几年,大型房企扎堆进入滨海新区,可能还是由于滨海新区的人消费能力较强。“滨海新区本身的GDP,是天津的1.5倍。这里产业丰富,人口少,经过多年发展,这里的第二产业已经非常成熟,拥有大量的科技园产业园,能够为政府提供大量的税收,因此这些年来滨海新区一直是政府重点发展区域,招商引资的条件也比较优厚。”他还表示,所以这里的住宅品质相对较好。

资料显示,从2007年开始,国内知名品牌开发企业开始进入滨海新区。万通地产(万通龙山逸墅 万通新界·紫藤堡)率先挺进滨海,2005-2006年融科置地、弘泽地产、新加坡吉宝集团开始入驻滨海,随后万科、首创曲线进入滨海新区。依托产业优势,滨海新区高端住宅相对集中该区域。而塘沽区则成为住宅市场的核心区域,成交比重占整个区域的59%。

“整个区域如果从大的规划来讲,滨海新区还算是比较合理的。现在媒体都在说规划有问题,这一点并不是很客观。”该人士向记者指出,住宅、工业项目的混建的确会带来一定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都不算致命,这次的事故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突发事件,而是许多弊病积累起来的。“从视频上推断,滨海新区爆炸时火柱高度高达400米,这就已经不仅仅是一般的爆炸了,什么东西的爆炸是关键。而这就涉及了监管的疏漏,涉及是否有危险化学品违规储存的问题。”

反思:应考虑制定防爆间距相关规定

“当年的规划需要再追溯。在执行当中,地方可能也存在对实际落地项目监管不力等问题。需要进行包括可研、规划、建筑设计、建造、运营在内的全过程的严谨调查。”清华同衡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策划研究所副所长彭剑波指出,滨海新区事故中危险化工品的仓储用地设施和居民区距离也确实太近,中间也缺乏有效的缓冲和隔离措施。

“从规划上说,危险化工品的仓储空间和相应的生产用地周边要留足够的防护距离,作为安全考虑。另外,国家有关危险化工用品的存储规范应该考虑防爆间距的问题。”彭剑波建议,危险化学品的防护间距,不仅要考虑防火,还要考虑防爆。国家规范需要完善,并要执行到位。

“从视频和媒体报道的TNT当量来推断,如果不考虑冲击波和爆炸物溅射,焰伤范围半径应该在800米左右,而冲击波的有效杀伤半径应该在一公里左右。”一名退役军方人士告诉记者。

专家:工业用地不等于危险化工用地

在事故发生之后,不少媒体和网络舆论就对为何开发商会在危险化工品仓储区域旁拿地开发表达了质疑。对此,万科集团(万科蓝山 万科幸福汇)一内部人士向新京报记者回应称,万科海港城所涉及地块在2010年之前就已经拿地,2011年前后就已经有业主入住海港城。而涉事的物流公司则是2011年才成立的,且彼时万科方面并未收到周围有危险品仓储设施的通告。

昨晚,北京万科前总经理毛大庆在微信朋友圈也表示,万科2010年4月获取土地,当时周边为普通物流仓库,之后万科及业主并未获悉周边改造为危险品仓库。

彭剑波则认为,这次的事故不应该只关注当年规划的问题,还应该对后面的建设、日常运营的监管有一个全过程系统化的调查,包括用地的布置是否合理、应急防灾减灾措施是否到位、建设时是否按照一般化学品存储规格建设但储存的东西却有严重安全隐患等等。

彭剑波表示,今后应该吸取教训,考虑人祸天灾的潜在风险。在危险化工品仓储区域和人口密集的居住区之间强制性地留足够距离的缓冲带,使用绿地等软隔离做结合。 

(责任编辑:唐虎)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关于中国新闻时讯社 | 理事单位 | 广告代理 | 战略合作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公告公示
版权所有 中国新闻时讯社 电子邮件: sxszsw@126.com 监督电话: 010-5331567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ICP备:150246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