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人员查询
魅力乡村 旅游指南
国际资讯 热点观察
国内要闻 独家报道
网视中国 法治中国
地方新闻 聚焦三农
时代先锋 书画精英
慈善中国 房产时讯 金融财金
百姓心声 企业风采 健康养身
绿色生态 食品监督 旅游指南
文化产业 书画英才 佛说天下
艺术人生 人文庄浪 曲艺杂谈
记者杂谈 体育天地 学生天地
今天是: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金融财金 >

铁道部官员:抢票插件破坏秩序 有技术让失效(6)

时间: 2013-01-28 16:05 作者:消息 来源:网络 点击:

  记者:没有工地。

  于建华:一年之内很少有工地,也没有大规模的发展和建设之类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北京每年还是以这么快的经济速度发展,每年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每年空气质量改善3%,2%,或者一个比例大家觉得小,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做的工作远远不止这个,比如说在这个过程中,北京每年大约可能增加四五十万人口,北京每年小轿车现在摇号也要增加24万辆,至少一年二三十万辆车。

  记者:换句话说,这个阶段的污染可能是不可避免的。

  于建华:应该说是经历过这样一个历史过程。

  记者:这个历史过程有多长?

  于建华:这个历史过程,我们现在只能说相对于长期的过程,因为我觉得过程的节点,实现了达到国家的标准,应该说这是几十年的过程。

  记者:但是历史上有很多国家、地区,他们的经验也是摆在那儿,我们可以完全吸收他们的这种好的做法,让自己在别人走过的弯路,我们可以避免走,是不是这样?

  于建华:您说的是对的。我们并没有说一定要先污染后治理,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即使要发展,也不能再污染,我们要发展的同时使污染逐渐降下来,我们还是那句话,要减排跑赢污染的增加,只不过现在我们降幅确实没有那么大,没有观众期望的那么快。

  解说:2013年1月11日,北京市环保局首次启动重污染日应急方案。这份方案要求,在极重污染日时,有6条强制减排措施,其中包括施工工地停止土石方作业;停止建筑拆除工程;日常道路清扫保洁基础上增加清扫保洁作业2次以上;重点排污单位减少污染排放30%;在京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带头停驶公务用车30%。

  记者:在极端污染天气的时候,北京市也出台了一些这种应急之举。比如说有几个30%,其中就是在京党政机关还有企事业单位,带头停驶公务用车30%,这是强制性的还是可以选择的?

  于建华:强制性。

  记者:必须做,不做又怎么样呢?

  于建华:如果停使的公务车在期间被咱们电子眼抓到的时候会通报、处罚。

  记者:通报的后果是什么?

  于建华:对于从市政府对党政机关要求来说是行政管理体系,所以应该说从行政处罚的角度,同时,当然内部可能还会有一些后续相应处罚措施。

  记者:另外一个30%,重点排污单位要求减少污染排放30%,这是要求企业自律的,还是作为一个从外界的这种强制性的,必须这么做?

  于建华:对于重点企业,就是减少物排放30%,也是一项强制性措施。

  记者:如果不结果是什么?

  于建华:在这个过程已经要求企业制定相应预案,第二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严格实施应该会处罚。

  记者:多少?

  于建华:这个我没有具体从事过处罚,所以对于处罚标准,我不是特别清楚。但是我们这次针对这次大范围区域污染过程,北京是第一个,启动实施相应的一个方案。从这次实施,我们为了加强监督检查,我们自己的环保执法监察总队,分14个监察组,到下面进行检查,应该说这个措施执行效果还是不错的。

  解说:周末的北京,灰霾渐渐消散,晴朗的天空和温暖的阳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而环保部门实时发布的PM2.5监测数据也显示空气质量良好。但公众也需要认识到治理大气污染是一个长久的过程。

  记者:任何前进都是有代价的,我们这代人就是这个前进步伐的代价。

  于建华: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是现在我们有特定的历史阶段,边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边改善我们的空气质量,在这个过程中这个难度,应该说我们面临空气污染复合型、压缩型污染,在国外大城市是碰不到的。

  记者:我个人感觉,这是一个污染,这是一个过程,但是希望它越短越好,但是你们觉得这个过程会有多久?

  于建华:多久确实不好说,我现在只能说第一个从咱们北京的发展现状和国外的一些经验看,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如果说要以一个量级来说,至少是一个几十年的一个过程。

  片花:《飞越迷雾》歌曲+各地大雾画面+字幕

  结尾字幕:

  1月24日全国环保工作会议,环保部今年将在113个城市开展包括PM2.5在内的6项指标监测,并在2013年12月底前对外发布监测数据。全国城市分三批限期达标,并首次提出力争2030年全国所有城市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责任编辑:唐虎)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关于中国新闻时讯社 | 理事单位 | 广告代理 | 战略合作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公告公示
版权所有 中国新闻时讯社 电子邮件: sxszsw@126.com 监督电话: 010-5331567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ICP备:150246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