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人员查询
魅力乡村 旅游指南
国际资讯 热点观察
国内要闻 独家报道
网视中国 法治中国
地方新闻 聚焦三农
时代先锋 书画精英
慈善中国 房产时讯 金融财金
百姓心声 企业风采 健康养身
绿色生态 食品监督 旅游指南
文化产业 书画英才 佛说天下
艺术人生 人文庄浪 曲艺杂谈
记者杂谈 体育天地 学生天地
今天是: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独家报道 >

一位甘肃政法干部的岁月沉思大型系列报道连载

时间: 2017-08-17 06:12 作者:裴国栋 来源:中视网 点击: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本报北京讯)裴国栋 男,汉族,出生于1950年7月17日(农历6月初3日)。甘肃省清水县贾川乡裴家庄人。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先后任天水地委报道组新闻工作者、清水县委报道组组长、天水地区劳改支队办公室主任、天水地区司法处办公室主任、天水市法学会秘书长、天水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天水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等职。2010年按副地级干部待遇退休。在国家级、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近千篇文稿;起草撰写过大量的公文类文章。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曾多次受中央和省、市的表彰奖励。中央组织部﹑中央综治委曾给予嘉奖。

 


作者故居— 清水县贾川乡裴家庄

 

一位甘肃政法干部的岁月沉思系列报道之一


作者工作过的地方—天水市人民政府

 

2016年5月份少华社长采访作者裴国栋时的合影。


 

2017年8月4日中国报道新闻社社长少华同志,一画开天文化艺术协会执行
主席顾亚东,前往甘肃天水作者裴国栋家中看望并合影留念。
 
 

自   序

 


    我原定的书名为《往事回睦》,在修改时总感到平淡无味。文章中涉及的许多内容是自己成长过程中对社会、人生、世事的一种洞察和审思。即更名《岁月沉思》为本文的书名。

 

    书槁成文后“中国报道新闻社”以《一位甘肃政法干部的—岁月沉思》为标题分别在“中国报道新闻网”、“中视网”、“一画开天艺术网”三个媒体同步并机连载。对我鼓舞很大,督促我对此文进行了修改校正。

 

    《岁月沉思》实际是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真实地记录了记事以来近六十年个人、家庭以及整个家族在社会变革中的悲欢离合。本书从家庭变迁、个人成长过程和事业奋斗中折射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风土人情和社会发展变化过程及自己人生旅程中的成败得失。它用真实的史料,把人生经历中发生的一些事件呈现出来,表现出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血肉关系。实际是我人生的感悟,历史的见证、时代的记录,也是本人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思考。

 

    时光流逝,荏苒的时光就这样悄悄地,慢慢地消失了。

 

    在我短暂的一生中,走过风、走过雨;经历失败、体会成功;品尝过痛苦、享受过欢乐;走过泥泞、踏过坎坷、经历过挫折和万苦千辛才幸运的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阳光小路。远去的尘封往事值得品味,逝去的青春值得回忆,走过的路子留下了时代的印痕,藴含着成长的足跡。

 

    往事历历在目,心绪不堪回首,每当我闭上眼睛沉思,那故乡的炊烟、童年的月夜、父母亲的教诲,还有身后留下的串串人生足迹,以及那山间不知名的花草发出的淡淡清香和村前东流小河潺潺的水声……犹如一幕幕古老电影镜头似的在脑海反复显现,仿佛把我带到了已然逝去却永不会磨灭的远方。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幼年经历了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的忍饥挨饿;上学期间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在停课闹革命的浪潮中上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和“长征大串联”;退学回乡后,在生产队“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披星戴月,战天斗地,投入到改天换地的战斗行列;在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的浪潮中当上当上了民办教师,不拿工资拿工分,在教书育人的行列工作了五年多时间;后来有幸被推荐上大学,成为特殊环境下的“工农兵大学生”;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先后在新闻单位、政法部门工作三十五年时间。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从一名农村放牛娃到一名国家工作人员,经历了身份的变迁和各种政治运动。回想起来这些历历在目,件件在心。

 

    闲暇之余,和同事聊天,与家人交谈,就会谈及幼年时的家庭磨难;学生时代的学习生活;父母﹑兄弟姐妹的生离死别;参加工作后的岗位的变迁。这些往事,恍如昨日。故此在同事和家人的鼓励催促下,我坐在电脑桌前,生疏地敲起了电脑键盘,把学习打字与往事回忆同步而行,开始回忆走过的路、沉思人生旅途中遇到的事件和人物。

 

    回忆走过的路,我珍惜了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人生在世,与父母、妻子、儿女、同事和朋友之间相处实际都是一种缘分。坦诚地说,不论是在家庭、在单位还是朋友之间,我始终怀着一颗诚挚的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我深深地感谢曾经帮助、培养、教育我的领导和同仁,使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在政府部门有了一席之地;感谢所有关心过我的亲人、同事、朋友,帮我渡过工作和家庭的道道难关;感谢九泉之下的父母亲,含辛茹苦地把我养大;感谢我的兄弟姐妹,是他们起早贪黑挣工分供我上学;感谢我的家人与我风雨同舟,共患于难,共同支撑了这个家庭!

 

    在我的一生中付出与缘分紧密相连,我与任何人没有大的过结。我问心无愧,尽管太多的辛酸融进了昨日的犁铧;尽管难以抹去的忧伤充斥着我的心灵;尽管大半生的精力挥洒在征途上;尽管痴笑我傻的声音挥之不去……但我做人的唯一指南是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感到慰藉的是自己的正直与诚实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我没有著书立传之意,也没有在人前评功摆好之念,只是想把自己的经历述说给后代,让他们知道我们这代人坎坷的经历和辛酸的奋斗史,让他们不要忘记在人生道路上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好人之恩。让他们牢记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开拓事业,成就美好未来,让他们从我人生的成败得失中吸取教训,走好自己的路。

 

    文章是现在写成的,而所讲述的许多事情,都是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廿一世纪初的陈年旧事。当年所亲身经历过的人,有的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有的也将是古稀之年。这其中的许多事件是对是错,历史大多已有定论。暂无定论的我也不多加评论,只好由后人去评说罢了。
 

 

贺国栋同学《岁月沉思》付梓


 

冯天真 于甲午秋月


黄河岸畔幸识君,

 

四十年来谊长存。

 

生计艰难半书泪,

 

事业有成一路平。

 

孝親未尽终抱憾,

 

仁爱永留昭后生。

 

大梦醒时向晚唱,

 

妙笔生花著乡亲。

 

 

 

★ 冯天真:作者系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学。

 

 

亲情篇 

 

亲情与爱情系列报道之(二)

 

 

    拥有亲情,我们永不孤独;拥有爱情,我们永远年轻。

 

    在我的婚姻爱情中既不是先恋爱后结婚,也不是先结婚后恋爱。而是婚后生了孩子逐步地亲情代替了爱情。婚前,我对这个“娃娃亲”包办卖买婚我也曾产生过动摇。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我走出了大山沟,先后去北京“串联”接受毛主席检阅,回来后又“长征”徒步去兰州、延安、天水等地学工、学农、学军,接触社会,看到了精彩的世界,对事物的看法也超越了在我们那个穷山沟的狭隘局面。随之对自己的“娃娃亲”包办卖买婚也产生了不满。

 

    我们那里有大年初一女婿去岳父家拜年的风俗。记得1967年大年初一,父母命我去岳父家拜年,我坚决不愿前往,这下可遭到了全家人的极力反对。全家人对我采取了强硬措施,发展到拳脚交加。父亲一手紧紧抓住我一只耳朵拧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往前拉,另一手使劲抓住我胸口的棉袄往前拽着,口里还念念有词的说:“我们这个家庭从先人手里是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我们不能干缺德事,不可出个陈世美……。”兄长在后边用脚不停的踢屁股,我疼痛难忍,直拖到去岳父家的半山腰,我答应跟他们去,父亲才松开了手。

 

    后来,我虽然对这门“娃娃亲”封建包办婚姻极力反感,但由于我农民意识特别强,封建思想浓厚,再着反复想妻子自幼家里遭受不幸,受了不少罪,知道受过罪的孩子会过家、会疼人,母亲多次劝告我说:“海玉这个娃自幼吃了不少的苦,受过罪的孩子不失大谱,你要很好对待,我和你父亲百年以后脸上掩把土就靠你们了。”的确,妻子早年丧父,母亲改嫁,在娘家吃了不少苦。我也觉得在困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肯定通情达理,会知热知冷,孝敬父母过日子。所以我就非常尊重和爱护妻子。她有过失我也包容,不多计较。所以就始终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认定了这门婚事。

 

    我上大学期间去酒泉银达乡蒲上沟学校实习,该校一名音乐教员要和我谈对象。刘菊英老师还从她家里给我拿来了脸盆等生活用品。这年端午节我就是在刘菊英老师家度过的,下午她还带我游览了嘉峪关长城。后来我才明白,刘菊英老师想和我处对象。一则我是上学读书的学生,二则是有妻室的人,亏了姑娘一片好心,只好婉言谢绝。

 

    大学刚毕业组织就派我进驻天水市糖业烟酒公司搞临时性工作。天水市糖业烟酒公司是地改市前天水市(今秦州区)商业局的单位,各门店营业员基本都是女同志。我经常深入门店检查和组织学习讨论。民主路第二门市部有名姓杨的女主任,托公司姓郭书记提亲说媒想和我处对象。开始,我认为是开玩笑。后来,在一个星期日的早上,郭书记带着这名姓杨的女主任来到我住的房间,我急忙说我已结婚有孩子。一句话说得姓杨的女主任来了个“向后转齐步走!”郭书记认为我看不上这个女同志,说再另介绍。我反复说明情况后,才罢休。至今我看见这名女同志实在不好意思!

 

    我被分配在天水地委机关工作后,有人劝我与妻子解除婚约,在城里找个有工作的,甚至有个别女同志公开提出与我成婚。有的还劝说“双职工”家庭不仅对方有固定工资收入,而且生的小孩也是城市户口。当时,在地委机关从农村进城工作的干部中,有许多都与农村的妻子离婚,在城里建立了新的家庭。说句心里话,我当时也有点犹豫。但又一想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人活在世上得有道德﹑有良心。

 

    我不论是上大学参加工作,还是提拔任职领导干部,我始终存有善良之心,认为妻子虽目不识丁,文化层次、生活习性与我有很大的差距,但她出身不幸,人人来到这个纷争的世界都很不容易,在这短暂的人生路上认准的路跪着也要走到头。特别是我二十岁时,孩子己降临这个世界,我始终对孩子想得多,对对方想得多,逐渐的亲情关系代替了婚姻爱情。再着她在农村伺侯父母,抚养孩子。结婚之前我就当民办教师。后来上大学、参加工作经常在外,妻子坚守在我这个农不农、城不城的“半农户”家庭里。我绝不能作负心郎,当“陈世美”。于是婉言谢绝了那些朋友的好意,从不敢越雷池半步。

 

    回首夫妻生活四十多年,虽是封建包办婚姻的产物,在文化层次、社会阅历、脾气秉性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夫妻生活的质量也不是很高。但我始终感到在我的婚姻家庭中,亲情始终大于爱情。再着,人的一生也很短暂,花开花落,冬去春来,匆匆几十年,一晃而过。所以我和老伴始终不离不弃,共同经营着这个家庭。

 

    现在,我们已步入晚年,我们应该把手握得更紧,共同携手在公园散步,在神州大地旅游,在茶楼喝茶,在天水湖畔迎日出看夕阳。可是,近几年老伴的脾气变得非常古怪,看问题、接人处事更加固执和偏激,特别是在家庭的建设﹑子女的培养教育、夫妻相互勾通等方方面面都存在着一定问题,让我束手无策。我秉性急躁,有时很沉不住气,大吵大闹,给她发火,这祥更加加剧了夫妻感情的恶化。直至发展到同屋不同居,同屋不同餐。我一直在想什么是家庭幸福?家庭幸福不是物质财富的多少,也不在于夫妻之间社会地位的高低,更不是子女的官高位显,而是一家人和和睦睦过日子,上能养老,下能抚小,在家有笑声,出门有人念,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人们常说:“少年夫妻老来伴”。这是我国传统的婚姻意识了。年少的时候,只是男女在一起夫妻,其中可能有分歧,有恩爱,有离心,有团聚……掺杂了人世间太多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但是,一旦到了晚年的夫妻,才可以说是真正的人生伴侣了,正所谓:几经风雨终不悔,相扶到老不容易!通过几十年如一日的磨合,产生了一种浓浓的亲情和割舍不断地生活的习惯。“少年夫妻老来伴”在我的晚年生活中是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是多么的令人失望和痛心啊!

 

    从我的婚姻中告诉自己:免强凑合的婚姻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如今我已年近古稀,为了晚年多一些顺心和幸福,我将继续处理好家庭各方面的关系,化解和疏导不协调的因素,尽可能减少对自己的伤害。纵观婚姻家庭的故事启示人们:

 

    (一)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夫妻之道“难得糊涂,”倘若两个人谁都不愿糊涂,这个家庭永无宁日;

 

    (二)妻子贤惠是最宝贵的家庭财富,聪明的女人往丈夫脸上抹金,傻女人往丈夫脸上抹黑,妻子鄙视丈夫是家庭最深刻的悲剧;

 

    (三)放弃改变对方的念头。婚姻要半睁眼半闭眼地过,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男女,如果眼睛睁得太久,或用照妖镜照得太久,恐怕连上帝身上都能挑出毛病;

 

    (四)年轻时代的夫妻吵架是爱情的纠葛,而上了年纪之后的夫妻吵架则令人心灰意冷。

 

    人有千种,世有百态,每个人的性格、品味、素养皆不同,夫妻相处的方式就不同,一百对夫妻有一百种相处的方式。婚姻就象一桌酒席,爱是主食,宽容、理解、信任、尊重就是一道道菜,欣赏、幽默、趣味就是酒和饮料,只有同时具备上述几个品种的酒席,才算得上完美无缺的酒席,但愿大家在婚姻这桌酒席上,吃得安逸,吃得泰然,吃得永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责任编辑:唐虎)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关于中国新闻时讯社 | 理事单位 | 广告代理 | 战略合作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公告公示
版权所有 中国新闻时讯社 电子邮件: sxszsw@126.com 监督电话: 010-5331567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ICP备:150246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