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人员查询
魅力乡村 旅游指南
国际资讯 热点观察
国内要闻 独家报道
网视中国 法治中国
地方新闻 聚焦三农
时代先锋 书画精英
慈善中国 房产时讯 金融财金
百姓心声 企业风采 健康养身
绿色生态 食品监督 旅游指南
文化产业 书画英才 佛说天下
艺术人生 人文庄浪 曲艺杂谈
记者杂谈 体育天地 学生天地
今天是: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百姓心声 >

快递实名制实施一年“有名无实” 该如何落实

时间: 2016-11-28 11:06 作者:李业珅 黄江凌 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

 

  11月16日,江苏连云港一位“快递小哥”因要求收件人“呱呱”实名签收,与对方发生争执,被暴打致鼻梁骨折。事件在网上引发热议,实施已满一周年的快递实名制也再次引发关注。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快递实名制遭到“冷遇”:一方面,收寄件人对实名制可能造成的信息泄露心存芥蒂,另一方面,在寄件过程中,快递公司也极少主动要求实名登记。

 

  实名制遭到收寄件人和快递公司双方共同“嫌弃”。落实实名制如何破题?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表示,保护好个人信息,建立收寄件人与快递公司的双向互信是关键。

 

  现状

 

  实名寄件签收有难度

 

  11月23日,广州市民李小姐收齐了“双11”网购的货品,她购买的10件商品分别由5家快递负责运送。李小姐说,10件商品均未实名,收件时快递员会直接放在小区的保安处代为保管,下班后自行领取。“我很少实名买东西,留电话就可以了。”她说。

 

  一名淘宝卖家透露,买家下单时不会被要求实名,填写完整的地址与有效电话号码即可。寄送包裹时,快递员也不会要求卖家出示身份证或开箱检视。

 

  根据国家邮政局的通知,自2015年11月1日起全面实行实名收寄措施。2016年6月1日起,快递单必须实名、包裹也必须先通过快递员检查验视。但据记者调查,这一政策在现实中却遭“冷遇”,面临“有名无实”的尴尬。

 

  11月21日至24日,记者走访了广州5家快递公司的大型收寄点,仅一家表示寄件需实名登记;有两家表示若是熟客则无需实名;另两家公司则直言无需实名寄件。不少快递员表示,让客户实名寄件、签收存在一定难度。

 

  探因

 

  快递单成个人隐私“漏洞”

 

  实名制实施情况不乐观,收寄件人担心个人信息泄露是重要原因。

 

  市民黄先生表示,他收寄包裹从不实名,还特意嘱咐家人不要实名填写。“快递单谁都可以看到,个人信息极易被泄露。”黄先生说。

 

  黄先生认为,自己的担心并非多余:“我曾在媒体看到过因为快递单泄露个人信息而遭遇入室盗窃、抢劫的案例。”

 

  有媒体报道称,快递单是个人隐私泄露的途径之一。在QQ群里,搜索“买卖快递单”的关键字,会出现至少几十个买卖群。

 

  除对个人信息的担忧外,“不实名、更便利”也是不少人不愿实名的原因之一。例如,大学生小马就表示,快递寄到时,自己常常没时间签收,没有实名的快递让同学朋友代收更方便。

 

  在快递公司方面,由于行业竞争激烈,不少快递员表示实名制使工作量增加,效率降低,存在流失客户的风险,成为快递实名制受阻的又一因素。

 

  快递员小王表示,快递员绩效按件提成,每天都有寄收件的高峰时段,若严格实行实名制,效率降低,业绩会受到影响。

 

  小王直言,实名寄件容易引起部分客户反感:“有的客户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对出示身份证、填写真实姓名很敏感,硬性要求的话,客户很可能会流失。”

 

  对策

 

  推进身份证检测仪普及

 

  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表示,近年来,通过电商、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交易危险品、毒品的案例越来越多,快递及物流包裹成为毒品、枪支及危险品流通的一个新兴渠道,对社会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快递实名制有其必要性。

 

  针对快递实名制落实难,杨达卿认为是快递公司和消费者的双向问题。“对消费者来说,在个人信息安全未能被完善保障的环境下,出于不信任心理不愿配合身份证信息查验。对快递员来说,实名制和开箱验货,意味着更多麻烦。”杨达卿说。

 

  此外,人员管理、设备投入问题也是快递实名制的阻碍。“80%的快递公司是加盟式快递企业,对末端快递员的管理存在短板,同时,配备身份证检测仪和用于开箱验视的安检X光机,都需要增加开支。”杨达卿说。

 

  杨达卿建议,要推进快递实名制的落实,首先,互联网商业环境下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相关法规要尽快完善。保护好个人信息安全,才能建立消费者和快递公司的互信。

 

  其次,需要加紧推进快递物流市场的集约化发展,以产业集约化推进快递管理规范化和服务规范化。此外,推进身份证检测仪和安检X光机的普及,避免人工监测。由于全面快速推进设备监测仅靠企业自觉有难度,可以采取政策补贴引导和法治监督同步推进。

 

(责任编辑:唐虎)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关于中国新闻时讯社 | 理事单位 | 广告代理 | 战略合作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公告公示
版权所有 中国新闻时讯社 电子邮件: sxszsw@126.com 监督电话: 010-5331567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ICP备:150246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