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人员查询
魅力乡村 旅游指南
国际资讯 热点观察
国内要闻 独家报道
网视中国 法治中国
地方新闻 聚焦三农
时代先锋 书画精英
慈善中国 房产时讯 金融财金
百姓心声 企业风采 健康养身
绿色生态 食品监督 旅游指南
文化产业 书画英才 佛说天下
艺术人生 人文庄浪 曲艺杂谈
记者杂谈 体育天地 学生天地
今天是: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百姓心声 >

男子称从银行取到假欧元 涉事银行:手工清点无误

时间: 2016-11-02 10:06 作者:未知 来源:新京报 点击:

 

银行出具的假币收缴凭证。受访者供图

 

 

张先生所持有的假欧元。受访者供图

 

原标题:自称从银行取到假欧元银行称手工清点无误

近日,张先生称出国前从银行柜台取出的外汇在外国被认定为假币。回国后涉事银行否认这些假币出自该行,且该行也没有外币识别机。银行回应称,“银行柜员均能够按照相关业务操作规定办理客户柜台外币存取业务。”

专家表示,取款人在银行办理外汇取款业务应该注意核对相关信息,比如大额货币的票号,与银行柜员进行认真核对等工作,在万一出现问题时能够提供有效凭证。新京报记者曾金秋

当事人称从银行取到假欧元

张先生称,此前他原计划10月23日到德国,应邀参加“中国企业家论坛”。为了方便行程,他于10月20日在银行取了500欧元现金,面值均为五十欧元。张先生表示,全程公务活动从早到晚安排很满,几乎没有个人活动时间。由于全程乘坐公务舱及专机,并将钱包放在背囊的侧兜,也没有时间消费。

张先生回忆称,在国外期间自主消费时间主要有两次。一次是首日早晨,因为要付小费,于是他在酒店前台用50欧元换了零钱。另一次花钱则是在最后一天下午,当时主办方给了参会人员2小时的逛街购物时间。“除了在街头小店用掉一点,在正规商店中消费时,手中的欧元全部被认定为假币。”

他表示,回国后他将剩下的假欧元拿回此前取款的银行,但银行否认这些货币出自该行,并询问其是否愿意将假欧元上缴。

“为了有足够证据可以报案,我宁愿银行把剩下的未花出去的欧元现金没收。”上缴后,银行为其开具了《假币收缴凭证》。10月30日,张先生来到北京公安朝阳分局新源里派出所报案,立案后,警方为其做了2小时笔录。

在微博上爆出此事后,张先生陆续收到网友们的评论。有网友提到,银行出的每一张钞票都有相对应的票号在档记录,假币收缴凭证上也记载有假币的票号。如有质疑,可以要求银行导出出钞机的当日出钞记录,对比查证后便可得知有没有假钞。如果当事人对银行没收假钞有质疑,也可以拿没收票据找中国人民银行或其授权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不过,张先生回应称,为他兑换欧元的银行并未登记票号。

涉事银行无外币识别机

记者拨打了张先生取到假币银行的客服热线,该行外汇部门工作人员称,兑换外币需要提前询问是否有库存,如果银行库存不足,会从中国银行提取,之后要经过专业的工作人员点钞,然后才能流向市场。

涉事银行一工作人员表示,进行外币兑换时,由经过培训的员工进行人工识别,取钱时可以逐张核对,有摄像头拍摄全程,不过该行回应表示没有外币识别机。

涉事银行昨天下午回应新京报记者称,按照该行业务规定,柜员在办理外币存款业务时要做到点准、识伪,在业务终了后,要对自己保管的现金进行清点后换人复点,复点人员对于外币现金须逐张手工清点,以确保收存现金数额准确且无假币。

针对张先生提出的2016年10月20日在取款500元欧元(10张50面额)均为假币的情况,银行方面回复新京报记者表示。已调取了相关业务录像,对银行柜员业务操作进行了核查。经过核查,银行柜员均能够按照相关业务操作规定办理客户柜台外币存取业务,且经办人员均具有外币识假资格和识别能力。鉴于客户张先生已将此情况向当地派出所进行报案,银行将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后续协查工作。

北京公安朝阳分局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已经对此事进行立案侦查,尚无法给出结论,目前仍在调查中。

■ 提醒

取款人取款应与样币比对

钱币专家袁银龙认为,民众在换汇时可通过触摸、查看颜色等方法鉴别外汇假币。真币的纸张都是印钞纸张,用手触摸可以感觉到脆感,“像金属一样。”其次,欧元会有一种特殊的金属丝,材质是一种纤维,印刷时与纸张混合在一起。居民也可通过查看颜色来鉴别,兑换柜台一般都有样币,如果是假币,仔细对照可发现颜色不一样。袁银龙表示,换汇时银行和取款人对货币真伪最好有一个现场核对认定,要登记票号,并用摄像机拍摄。

袁银龙介绍,一般银行在收取外汇或换出外汇时会有摄像头进行全程录像,并登记票号,所以在银行换汇出现假币的可能性较小。“现在外汇流通渠道多,还是要加强对货币票号的登记,确保万无一失。”

此外,如果认为纸币是假的,要调取监控录像,查询票号等。袁银龙称,即使个人看不到票号,银行在外汇入库时一般都会有登记。

(责任编辑:唐虎)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关于中国新闻时讯社 | 理事单位 | 广告代理 | 战略合作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公告公示
版权所有 中国新闻时讯社 电子邮件: sxszsw@126.com 监督电话: 010-5331567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ICP备:150246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