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人员查询
魅力乡村 旅游指南
国际资讯 热点观察
国内要闻 独家报道
网视中国 法治中国
地方新闻 聚焦三农
时代先锋 书画精英
慈善中国 房产时讯 金融财金
百姓心声 企业风采 健康养身
绿色生态 食品监督 旅游指南
文化产业 书画英才 佛说天下
艺术人生 人文庄浪 曲艺杂谈
记者杂谈 体育天地 学生天地
今天是: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独家报道 >

一位甘肃政法干部的岁月沉思大型系列报道连载

时间: 2017-09-01 06:07 作者:裴国栋 来源:中视网 点击: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本报北京讯)裴国栋 男,汉族,出生于1950年7月17日(农历6月初3日)。甘肃省清水县贾川乡裴家庄人。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先后任天水地委报道组新闻工作者、清水县委报道组组长、天水地区劳改支队办公室主任、天水地区司法处办公室主任、天水市法学会秘书长、天水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天水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等职。2010年按副地级干部待遇退休。在国家级、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近千篇文稿;起草撰写过大量的公文类文章。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曾多次受中央和省、市的表彰奖励。中央组织部﹑中央综治委曾给予嘉奖。

 


作者故居— 清水县贾川乡裴家庄

 

一位甘肃政法干部的岁月沉思系列报道之一


作者工作过的地方—天水市人民政府

 

2016年5月份少华社长采访作者裴国栋时的合影。

  
 
写在前言的话
 
 

    他出身在大西北甘肃清水县的寒门家庭。幼小心灵面对贫穷承受了重负。志在四方的他一次偶然机会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干就是六年。六年的教师生涯迫使他自学成才,具备了良好的素养以及扎实的文字功底,后经高等学府再次深造,回到地方进入当时天水地委报道组从事新闻工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功夫不负有心人,弹指一挥间他青云直上,成为一名合格的政法干部,在领导岗位一干就是几十年。面对邪恶他正气立身,维护了社会稳定,确保了一方平安。光荣退休后充分利用自身扎实的文字功底,将自己一生中的亲身经历用记实手法整理成文(长达40余万字)。2015年由我社独家报道,在全国反响强烈倍受各界关注!成为退休群体学习的标兵。社会的认可与赞誉对他既形成了动力,又产生了压力。几月来:他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大改动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前不久他突患重病或难以治愈,走进了生命的死胡同……。

 

    今天:我社再次按双方之愿在《中国报道新闻网》人生回忆栏目,《中视网》独家报道栏目,以每天两集历时两月的时速,进行第二次独家报道。引领时代风尚,满足作者心愿,用正能量感召社会。更主要是激励作者与疾病抗争早日康复是我们的初衷!请大家每天关注:原天水市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副地级)裴国栋所著的“一位甘肃政法干部的岁月沉思”大型系列报道连载。

 

 

(中国报道新闻社社长   少 华)

 

 

乡愁篇

 

故乡的冬天系列报道之(八)

 

 

    记忆中家乡的冬天特别寒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还没有自来水,家中厨房的灶旁备有一个大缸用来贮水。为了防止冻破把大缸的四周用厚厚的草帘子和麦草包裹起来,缸口盖有两爿木制的半圆形盖子。记得从我上六年级时起,每天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水泉上挑水,以解决全家一天的生活用水之需。老家的水泉在村后的一个山崖之下,那时泉水特别旺,蓄水有两米左右深,有时候水面结有好几寸厚的冰,还要将冰砸个窟窿才好用桶提到水。家乡冬天的早上冷得出奇,把地面冻得裂有十公分左右的口子。村前小河冻得断流,我们在冰面上来往自如。屋檐下的“冻冰串”足足有一尺多长。湿手抓在金属器具上就立马冻得沾在上面。

 

    记忆中家乡的冬天是苦涩的。一到冬天生产队里就要安排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修梯田。寒冬腊月,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吹着,脸和鼻子冻得红红的,呼吸时从嘴里喷出浓浓的雾,然后满脸变成冰霜。衣服上结了一层薄薄的冰,手指冻得粘在镢把上。冬天最寒冷的记忆在山上。我十来岁的时候,冬天放寒假了,尽管父母亲不指使,也得上山去割柴和扫煨炕的“添炕的”。山上积雪不化,山风阵阵,手伸出来一会儿,就冻得发麻,那些身上长满刺的青岗树抓在手里就像冰条一样,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也不顶用,风一吹就透。有时为了割一捆柴禾,要翻几座山,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真是苦不堪言。

 

    我喜欢家乡冬天的瑞雪。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冬天故乡的雪特别多,天天鹅毛满天飞,大雪封山,二月二龙抬头以后也下不了地。在那冷飕飕的夜里,晶莹的雪花,纷纷扬扬,从天而降,悄悄地亲吻着久别的大地。清静的冬晨,当我从睡梦中醒来,忽觉室内亮堂了许多,窗上明晃晃的,起身一望,户外已是一片银雕玉琢的世界:院子盖上一层雪白的棉被,树木缀满了亮晶晶的银条儿,屋顶戴上了白绒绒的礼帽。皑皑白雪覆盖了家乡的大山、河流、青青的麦苗、农家的屋舍,打造出了一个银装素裹晶莹透剔的童话般的世界。冬雪把生命融入土地,滋润着千层万朵的油菜,滋润着返青的麦苗,滋润着迎春的花朵,给人们带来瑞雪兆丰年的慰藉。

 

    说起家乡的冬天,还不能不提起我们天水人独有的酸菜馓面饭。散面饭,也叫馓饭,是家乡人常吃的一种食物,到了冬天,几乎每天早上都要吃馓面饭。我是吃馓面饭长大的。离开家乡后,每当想起来老家的馓面饭,口腔里面分泌唾液的速度就会明显加快!馓面饭是玉米面加一些土豆块或者酸菜,在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等水烧开之后,一只手抓一把玉米面,缓慢、均匀的往开水中撒,另外一只手拿筷子在锅中快速的搅拌,刚开始一定要注意撒面时要一点一点慢慢来,否则很容易在馓面饭里出现一些“外熟内生”的面疙瘩。记得小时候母亲做馓面饭时经常跟我们说“若要馓饭好,就要一百搅”,也就是说要做好馓面饭必须卖力的搅拌,一来让锅里的饭受热均匀,二来可以防止糊锅。等到粘度适宜就可以出锅了。根据加不加酸菜可以把馓面饭分为“甜馓面饭”和“酸馓面饭”。一家人围坐在火炕上,坐在温暖如春的屋子里,端着热气腾腾的馓面饭,品尝着馓面饭的美味,看着窗外美丽的雪景,聊着我们喜爱的话题,那才叫舒坦。没有什么比冬天的早上,坐在炕上吃碗馓散饭更舒坦了。

 

    冬天的夜晚并不是只有严寒和寂寥,还蕴藏着无数的美丽,这种美丽来源于内心,是内心深处一股袅袅的炊烟。就象晚祷的钟声,远远传来,带着虔诚的祈祷和美好的祝福,将美丽播撒在每一个角落。冬天夜长昼短,乡民们把夜生活始终安排得丰富多彩。在五﹑六十年代乡亲们上农民夜校,识字扫盲,有许多大爹大妈甩掉文盲帽子,能读报看书写文章。后来利用冬夜排练节目,迎春耍社火。

 

 

后 记

 

 

    今天刚一上班,社里新闻中心给我来电说:裴国栋先生所著的:“一位甘肃政法干部的岁月沉思”连载,今天已全部报道结束了。接完电话我当时愣住了,沉思片刻,泪花不由的在眼框里打转,因为我不想听到结束这个词。习惯之中还想每天拜读裴老的杰作。更不想因报道结束而远离他。这或许是几十年我与裴老的交情吧。裴老先生的作品是真实的,每一段故事情节是感人的。他的苦难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符号,非常时期百姓的艰辛与困绕。这是历史长河发展的必然。从他的作品不难看出,几十年前的往事,他从懂事起一直详实记载写到了今天。构成了一幅完美无缺的画卷。其用词得体,大气而不浮夸。从几辈人的代代相传到后续子女的培养,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工作的酸甜苦辣,退休后的心态与精神风貌等,思路清晰,主线明确,环环相扣,感人肺腑。由此可见,作者在苦难与沉沦的年代里他是一位有志青年,参加工作后更是一名党的好干部。当大权在握,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光荣退休后,用余热的光芒照耀身边的每一个人,成为退休人员当中的楷模而笑对人生。

 

    人活一世总是在压力中艰难的爬行。但最大的压力莫过于生命的的终结。这是每个人不敢想象,谁都不愿跨越的高压线。而裴老先生在几月前:当得知自己重病在身难以治愈之时,他又笑淡人生,重拾自己的杰作花大力气调整思路二次修改加工。经我社两大新闻网近两月的再次报道,在国内反响更加强烈。有不少读者来电询问裴老先生的病因。今天我在这里说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希望裴老先生树立与病魔抗争的决心。我们还想看裴老先生再次修改的“一位甘肃政法干部的精彩人生”。  

 

 

(中国报道新闻社社长  少 华)

 

(责任编辑:唐虎)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关于中国新闻时讯社 | 理事单位 | 广告代理 | 战略合作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公告公示
版权所有 中国新闻时讯社 电子邮件: sxszsw@126.com 监督电话: 010-5331567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ICP备:150246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