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人员查询
魅力乡村 旅游指南
国际资讯 热点观察
国内要闻 独家报道
网视中国 法治中国
地方新闻 聚焦三农
时代先锋 书画精英
慈善中国 房产时讯 金融财金
百姓心声 企业风采 健康养身
绿色生态 食品监督 旅游指南
文化产业 书画英才 佛说天下
艺术人生 人文庄浪 曲艺杂谈
记者杂谈 体育天地 学生天地
今天是: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独家报道 >

一位甘肃政法干部的岁月沉思大型系列报道连载

时间: 2017-08-28 06:43 作者:裴国栋 来源:中视网 点击: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本报北京讯)裴国栋 男,汉族,出生于1950年7月17日(农历6月初3日)。甘肃省清水县贾川乡裴家庄人。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先后任天水地委报道组新闻工作者、清水县委报道组组长、天水地区劳改支队办公室主任、天水地区司法处办公室主任、天水市法学会秘书长、天水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天水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等职。2010年按副地级干部待遇退休。在国家级、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近千篇文稿;起草撰写过大量的公文类文章。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曾多次受中央和省、市的表彰奖励。中央组织部﹑中央综治委曾给予嘉奖。

 


作者故居— 清水县贾川乡裴家庄

 

一位甘肃政法干部的岁月沉思系列报道之一


作者工作过的地方—天水市人民政府

 

2016年5月份少华社长采访作者裴国栋时的合影。


 

2017年8月4日中国报道新闻社社长少华同志,一画开天文化艺术协会执行
主席顾亚东,前往甘肃天水作者裴国栋家中看望并合影留念。
 
 

自   序

 


    我原定的书名为《往事回睦》,在修改时总感到平淡无味。文章中涉及的许多内容是自己成长过程中对社会、人生、世事的一种洞察和审思。即更名《岁月沉思》为本文的书名。

 

    书槁成文后“中国报道新闻社”以《一位甘肃政法干部的—岁月沉思》为标题分别在“中国报道新闻网”、“中视网”、“一画开天艺术网”三个媒体同步并机连载。对我鼓舞很大,督促我对此文进行了修改校正。

 

    《岁月沉思》实际是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真实地记录了记事以来近六十年个人、家庭以及整个家族在社会变革中的悲欢离合。本书从家庭变迁、个人成长过程和事业奋斗中折射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风土人情和社会发展变化过程及自己人生旅程中的成败得失。它用真实的史料,把人生经历中发生的一些事件呈现出来,表现出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血肉关系。实际是我人生的感悟,历史的见证、时代的记录,也是本人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思考。

 

    时光流逝,荏苒的时光就这样悄悄地,慢慢地消失了。

 

    在我短暂的一生中,走过风、走过雨;经历失败、体会成功;品尝过痛苦、享受过欢乐;走过泥泞、踏过坎坷、经历过挫折和万苦千辛才幸运的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阳光小路。远去的尘封往事值得品味,逝去的青春值得回忆,走过的路子留下了时代的印痕,藴含着成长的足跡。

 

    往事历历在目,心绪不堪回首,每当我闭上眼睛沉思,那故乡的炊烟、童年的月夜、父母亲的教诲,还有身后留下的串串人生足迹,以及那山间不知名的花草发出的淡淡清香和村前东流小河潺潺的水声……犹如一幕幕古老电影镜头似的在脑海反复显现,仿佛把我带到了已然逝去却永不会磨灭的远方。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幼年经历了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的忍饥挨饿;上学期间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在停课闹革命的浪潮中上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和“长征大串联”;退学回乡后,在生产队“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披星戴月,战天斗地,投入到改天换地的战斗行列;在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的浪潮中当上当上了民办教师,不拿工资拿工分,在教书育人的行列工作了五年多时间;后来有幸被推荐上大学,成为特殊环境下的“工农兵大学生”;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先后在新闻单位、政法部门工作三十五年时间。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从一名农村放牛娃到一名国家工作人员,经历了身份的变迁和各种政治运动。回想起来这些历历在目,件件在心。

 

    闲暇之余,和同事聊天,与家人交谈,就会谈及幼年时的家庭磨难;学生时代的学习生活;父母﹑兄弟姐妹的生离死别;参加工作后的岗位的变迁。这些往事,恍如昨日。故此在同事和家人的鼓励催促下,我坐在电脑桌前,生疏地敲起了电脑键盘,把学习打字与往事回忆同步而行,开始回忆走过的路、沉思人生旅途中遇到的事件和人物。

 

    回忆走过的路,我珍惜了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人生在世,与父母、妻子、儿女、同事和朋友之间相处实际都是一种缘分。坦诚地说,不论是在家庭、在单位还是朋友之间,我始终怀着一颗诚挚的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我深深地感谢曾经帮助、培养、教育我的领导和同仁,使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在政府部门有了一席之地;感谢所有关心过我的亲人、同事、朋友,帮我渡过工作和家庭的道道难关;感谢九泉之下的父母亲,含辛茹苦地把我养大;感谢我的兄弟姐妹,是他们起早贪黑挣工分供我上学;感谢我的家人与我风雨同舟,共患于难,共同支撑了这个家庭!

 

    在我的一生中付出与缘分紧密相连,我与任何人没有大的过结。我问心无愧,尽管太多的辛酸融进了昨日的犁铧;尽管难以抹去的忧伤充斥着我的心灵;尽管大半生的精力挥洒在征途上;尽管痴笑我傻的声音挥之不去……但我做人的唯一指南是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感到慰藉的是自己的正直与诚实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我没有著书立传之意,也没有在人前评功摆好之念,只是想把自己的经历述说给后代,让他们知道我们这代人坎坷的经历和辛酸的奋斗史,让他们不要忘记在人生道路上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好人之恩。让他们牢记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开拓事业,成就美好未来,让他们从我人生的成败得失中吸取教训,走好自己的路。

 

    文章是现在写成的,而所讲述的许多事情,都是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廿一世纪初的陈年旧事。当年所亲身经历过的人,有的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有的也将是古稀之年。这其中的许多事件是对是错,历史大多已有定论。暂无定论的我也不多加评论,只好由后人去评说罢了。
 

 

贺国栋同学《岁月沉思》付梓


 

冯天真 于甲午秋月


黄河岸畔幸识君,

 

四十年来谊长存。

 

生计艰难半书泪,

 

事业有成一路平。

 

孝親未尽终抱憾,

 

仁爱永留昭后生。

 

大梦醒时向晚唱,

 

妙笔生花著乡亲。

 

 

 

★ 冯天真:作者系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学。

 

 

乡愁篇

 

故乡的年俗文化系列报道之(四)

 

 

    故乡的风俗我至今还记忆深刻。故乡有许多习俗,特别近几年来几乎丢失的年俗文化我始终记忆犹新。

 

    旧社会里,人们生活都很苦,特别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一年,却常常缺吃少穿,那时把过年叫年关,意思是春节是一个最难过的关,有多少人像《白毛女》中的杨白劳一样饿死冻死逼死在年关。那时人们最盼望的和最怕的就是过年。家乡人们常说:“有吃没喝三十晚上的一炉大火。”意思是说一年到头人在本钱在,这是来年发展的基础。

 

    小时候在我们农村,那时虽然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队集体作业,但人们对过年非常重视,年的氛围特别浓。人们有个说法:“宁穷一年,不穷一天。”一年四季无论怎样受苦受累,过年都要给孩子穿上新衣服,吃上白面馍。平时大人经常说,好好干活,过年时给你买新衣服穿,所以我们都盼望过年。那时,总感觉日子很漫长,慢悠悠的节奏,特别期盼过年。一进腊月就整天搬着指头算着,还有多少天除夕。腊八一过,村里就会弥漫着一种热腾腾的热气。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是普遍通用的一个节日风俗。在我们家乡那里除吃腊八粥外,还有和其它地方方很不一样的习俗。如“打马驹子”,是把河里的大块冰块背回家,存放在桌子下边自然溶化,一般从腊月初八到翻年的二月二前后才能消掉。这个冰块还可以吃,记得过春节吃上肉见了油容易口渴,打块“马驹子”含在嘴里真是舒服得很。我们那里腊月初八为什么把冰块背回家存放起来“马驹子”?我至今没搞明白。

 

    腊八节过后村民们忙着杀过年猪,做过年豆腐,置办年货。记忆中杀猪的场面依然清晰——烧开满满两锅开水,一个长长的三人板凳作杀猪台案,一个挂肉用的木桩,请来杀猪汉,大锅里冒着腾腾热气。几个壮汉把捆好的猪抬上去架到杀猪台案上,杀猪汉拍拍猪脖子,手握一尺来长的刀子,从猪的脖子上一下捅了进去,猪自始至终都在撕心裂肺地嚎叫,猪血从刀口中喷出,早有人准备好了脸盆接着,满满一盆猪血,这将要作血面用。血流完了,猪也死了。杀猪汉把猪后腿割个小口,用一支又长又细的铁管插进去,插到皮肉之间,用嘴猛吹气,至今未明白作用是什么,据说是为了褪毛方便。然后,把整猪抬到烧开水的大木桶里,烫,拔毛。后将猪头割下挂到木桩上,开始开膛破肚。童年的记忆里人们是兴奋而快乐的——能杀得起猪的人家,算是富裕家庭,过年有足够的肉吃。小孩子会向杀猪汉讨要猪膀胱,吹起来当气球玩,或者拿回家绷小鼓,敲起来砰砰响。

 
    腊月二十三小年,送灶王爷上天。当天晚上,在灶台前支起香案,献上献饼,献饼是把白面烙成直径大小十公分左右的烙饼给灶君上供,条件稍好的村民还购买献上麦芽灶糖,说是让灶王爷吃糖粘住牙,到天庭不要讲老百姓的不是,然后把灶王爷、灶王奶奶的供像烧掉,恭送其上天言好事。小年过后,正式进入过年的筹备阶段。蒸馒头、煮肉、炸油饼,赶年集,村子里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年前赶集,买瓜子,糖果,鞭炮等年货。小年过后会用一天时间打扫房间卫生,扫去蜘蛛网和梁上的尘土。还会烧一锅水,洗个澡,理个发,以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终于到除夕了,我喜欢除夕,因为这一天是正式进入了过年阶段,吃好吃的还穿新衣服。下午贴对联,打扫院子和巷道的卫生,再泼上水,把院子和巷道搞得干干净净,面貌焕然一新。过年家家要贴对子,对联是一种最美妙的传统文化形式,每个时期的对联都有他鲜明的时代特色,我很爱对联,也喜欢欣赏对联。各个时期有各个时期的风格和特色。文化大革命时期,家家写对子都习惯用毛主席的诗词,如“宜将乘勇追穷冦,不可沽名学霸王”这样大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记得我在天水市司法局工作时,那一年天水地区实行地改市,把礼县、西和、微县、两当四县划归武都地区管辖,漳县划归定西地区管辖。从那时起天水市就只管辖现在的五县两区。就这年礼县一户农民在过春节时门上贴上了这样一副对联:“毛主席华主席都是主席,天水管武都管都是在管。”横额为“形势大好”从文字上看没有错,但实际是为把礼县划归武都后路途比天水远,来去不便而发的牢骚话。

 

    大年三十吃过晚饭去村头接纸。把事先像信件一样给每位祖先各写的一个信封似的装满冥票的纸包作为先人的神位,请回家上供烧香,开始香火不停的敬奉。紧接着拌个凉菜家人一起饮小酒回忆总结一年来的成败得失,议来年发展的思路。那时侯鞭炮声四起,几乎一夜不停,小孩子在爆竹声中睡着了,做着来年欣喜的梦。

 

    终于迎来了盼望中的大年初一,很早就被父母叫起来,穿上新衣服去方神庙烧香。我们家乡稠泥河流域十八个村庄是一方,方神好象一个乡的行政长官,专管这一方人。我们那里对方神庙烧香非常讲究,说如烧上首炉香来年就非常顺。首炉香必须是鸡早上张口叫鸣的时侯,如果鸡没叫就成一年的尾香。所以我们早早拿上香跪在方神庙等鸡叫,听到鸡鸣声就抢着烧头炉香。烧完首炉香回家吃早饭,饭后去隔家隔户去拜年。过年孩子们最热衷的是拜年和挣压岁钱,我们那里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外婆家,初三初四拜丈人家,那是规矩。大年初一我们从村东头开始逐家给老人拜年,进门爬在地下喊着:“大爷,给你磕头,大妈,给你磕头”,磕完了头就坐在那里等着要压岁钱。压岁钱是大人为小孩添寿的,据说能压住邪祟,得到压岁钱就能平平安安度过一年。钱不论多少是点意思,一般每家都是一毛钱,记得那一年,磕头到最后一家,大伯没有给钱,我就坐在那里不走,实在没办法,我就掏出挣来的钱数起来,一边念着谁家给一毛,谁家也给一毛,后来他看不行了拿出五分钱说:“我实在没钱,给娃五分钱吧。”我说:“行”,接过钱一溜烟跑回了家。有一年是最困难的岁月,人们过年没钱,就给小馒头,一家给一个,怀里抱不下了回去放下再来,那种情趣至今想起来还甚为留恋。大年初二是走亲戚拜年的日子。我是四岁时所定的娃娃亲,基本每年大年初二由老父亲或兄长带上去给岳父母拜年。结婚后在农村时也每年初二这天去给岳父母家拜年。初三是送先人的时间。下午四点左右把桌子上敬奉的先人神牌揣在盘子里上坟去烧。裴家庄几十户家家拿着香蜡纸裱和供品去村头祖坟去烧。人头攒动,炮声震天,热闹无比。

 

    正月初三以后,随着忙碌的拜年活动,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也开始了。有实力的村子都有社火队,跑船、耍狮子、扭秧歌、还有扮成古装戏剧人物骑上骡马,走村串户演艺。我们那里把登台表演叫“耍秧歌”,骑上骡马的叫“耍旱秧歌”,真是好玩极了,我们往往是跟着社火队到处跑,甚至整夜不回家,玩的特开心。直到二月二龙抬头,各种活动才結束。村民们开始种田农作,心中期盼着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家人健康平安,不生疾病。热闹的春节就算进入尾声,孩子们又开始了对下一个春节的盼望……

 

(责任编辑:唐虎)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关于中国新闻时讯社 | 理事单位 | 广告代理 | 战略合作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公告公示
版权所有 中国新闻时讯社 电子邮件: sxszsw@126.com 监督电话: 010-5331567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ICP备:150246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