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人员查询
魅力乡村 旅游指南
国际资讯 热点观察
国内要闻 独家报道
网视中国 法治中国
地方新闻 聚焦三农
时代先锋 书画精英
慈善中国 房产时讯 金融财金
百姓心声 企业风采 健康养身
绿色生态 食品监督 旅游指南
文化产业 书画英才 佛说天下
艺术人生 人文庄浪 曲艺杂谈
记者杂谈 体育天地 学生天地
今天是: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独家报道 >

一位甘肃政法干部的岁月沉思大型系列报道连载

时间: 2017-08-15 06:37 作者:裴国栋 来源:中视网 点击: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本报北京讯)裴国栋 男,汉族,出生于1950年7月17日(农历6月初3日)。甘肃省清水县贾川乡裴家庄人。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先后任天水地委报道组新闻工作者、清水县委报道组组长、天水地区劳改支队办公室主任、天水地区司法处办公室主任、天水市法学会秘书长、天水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天水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等职。2010年按副地级干部待遇退休。在国家级、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近千篇文稿;起草撰写过大量的公文类文章。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曾多次受中央和省、市的表彰奖励。中央组织部﹑中央综治委曾给予嘉奖。

 


作者故居— 清水县贾川乡裴家庄

 

一位甘肃政法干部的岁月沉思系列报道之一


作者工作过的地方—天水市人民政府

 

2016年5月份少华社长采访作者裴国栋时的合影。


 

2017年8月4日中国报道新闻社社长少华同志,一画开天文化艺术协会执行
主席顾亚东,前往甘肃天水作者裴国栋家中看望并合影留念。
 
 

自   序

 


    我原定的书名为《往事回睦》,在修改时总感到平淡无味。文章中涉及的许多内容是自己成长过程中对社会、人生、世事的一种洞察和审思。即更名《岁月沉思》为本文的书名。

 

    书槁成文后“中国报道新闻社”以《一位甘肃政法干部的—岁月沉思》为标题分别在“中国报道新闻网”、“中视网”、“一画开天艺术网”三个媒体同步并机连载。对我鼓舞很大,督促我对此文进行了修改校正。

 

    《岁月沉思》实际是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真实地记录了记事以来近六十年个人、家庭以及整个家族在社会变革中的悲欢离合。本书从家庭变迁、个人成长过程和事业奋斗中折射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风土人情和社会发展变化过程及自己人生旅程中的成败得失。它用真实的史料,把人生经历中发生的一些事件呈现出来,表现出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血肉关系。实际是我人生的感悟,历史的见证、时代的记录,也是本人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思考。

 

    时光流逝,荏苒的时光就这样悄悄地,慢慢地消失了。

 

    在我短暂的一生中,走过风、走过雨;经历失败、体会成功;品尝过痛苦、享受过欢乐;走过泥泞、踏过坎坷、经历过挫折和万苦千辛才幸运的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阳光小路。远去的尘封往事值得品味,逝去的青春值得回忆,走过的路子留下了时代的印痕,藴含着成长的足跡。

 

    往事历历在目,心绪不堪回首,每当我闭上眼睛沉思,那故乡的炊烟、童年的月夜、父母亲的教诲,还有身后留下的串串人生足迹,以及那山间不知名的花草发出的淡淡清香和村前东流小河潺潺的水声……犹如一幕幕古老电影镜头似的在脑海反复显现,仿佛把我带到了已然逝去却永不会磨灭的远方。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幼年经历了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的忍饥挨饿;上学期间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在停课闹革命的浪潮中上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和“长征大串联”;退学回乡后,在生产队“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披星戴月,战天斗地,投入到改天换地的战斗行列;在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的浪潮中当上当上了民办教师,不拿工资拿工分,在教书育人的行列工作了五年多时间;后来有幸被推荐上大学,成为特殊环境下的“工农兵大学生”;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先后在新闻单位、政法部门工作三十五年时间。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从一名农村放牛娃到一名国家工作人员,经历了身份的变迁和各种政治运动。回想起来这些历历在目,件件在心。

 

    闲暇之余,和同事聊天,与家人交谈,就会谈及幼年时的家庭磨难;学生时代的学习生活;父母﹑兄弟姐妹的生离死别;参加工作后的岗位的变迁。这些往事,恍如昨日。故此在同事和家人的鼓励催促下,我坐在电脑桌前,生疏地敲起了电脑键盘,把学习打字与往事回忆同步而行,开始回忆走过的路、沉思人生旅途中遇到的事件和人物。

 

    回忆走过的路,我珍惜了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人生在世,与父母、妻子、儿女、同事和朋友之间相处实际都是一种缘分。坦诚地说,不论是在家庭、在单位还是朋友之间,我始终怀着一颗诚挚的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我深深地感谢曾经帮助、培养、教育我的领导和同仁,使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在政府部门有了一席之地;感谢所有关心过我的亲人、同事、朋友,帮我渡过工作和家庭的道道难关;感谢九泉之下的父母亲,含辛茹苦地把我养大;感谢我的兄弟姐妹,是他们起早贪黑挣工分供我上学;感谢我的家人与我风雨同舟,共患于难,共同支撑了这个家庭!

 

    在我的一生中付出与缘分紧密相连,我与任何人没有大的过结。我问心无愧,尽管太多的辛酸融进了昨日的犁铧;尽管难以抹去的忧伤充斥着我的心灵;尽管大半生的精力挥洒在征途上;尽管痴笑我傻的声音挥之不去……但我做人的唯一指南是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感到慰藉的是自己的正直与诚实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我没有著书立传之意,也没有在人前评功摆好之念,只是想把自己的经历述说给后代,让他们知道我们这代人坎坷的经历和辛酸的奋斗史,让他们不要忘记在人生道路上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好人之恩。让他们牢记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开拓事业,成就美好未来,让他们从我人生的成败得失中吸取教训,走好自己的路。

 

    文章是现在写成的,而所讲述的许多事情,都是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廿一世纪初的陈年旧事。当年所亲身经历过的人,有的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有的也将是古稀之年。这其中的许多事件是对是错,历史大多已有定论。暂无定论的我也不多加评论,只好由后人去评说罢了。
 

 

贺国栋同学《岁月沉思》付梓


 

冯天真 于甲午秋月


黄河岸畔幸识君,

 

四十年来谊长存。

 

生计艰难半书泪,

 

事业有成一路平。

 

孝親未尽终抱憾,

 

仁爱永留昭后生。

 

大梦醒时向晚唱,

 

妙笔生花著乡亲。

 

 

 

★ 冯天真:作者系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学。

 

 

 

记事篇

 

我第一次上北京系列报道之(八)

 

 

    回想我第一次上北京,真是像梦一般,那一段难忘的经历,虽然已经过去四十多年,至今仍记忆犹新。


    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第一次接见红卫兵的消息传来后,我们每天闹着串联,上北京见毛主席,学校根本无法正常上课。

 

    上北京见毛主席对我来说连作梦都不敢想。从记事起就知道北京是一个离我非常遥远的地方。这不仅是指地理位置的遥远,而且也指去北京象我这样的农村孩子来说简直是遥不可及。

 

    1966年10月上旬,由于在北京滞留着几百万红卫兵小将等候接见,给首都带来诸多问题。所以,中央下令选派红卫兵代表上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检阅。我就是以红卫兵代表的身份上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的。清水县给两所县办中学分配名额后,让学校推选优秀学生代表赴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检阅。记得给县二中分配了二十四名赴京代表名额。上北京见毛主席谁能不想去呢?学生你争我抢着争当红卫兵代表去北京见毛主席。学校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按班级分配名额,由学生举手表决推荐确定。我是当年入校新生,学校就按入校前小学分配名额。我是从贾川小学毕业上中学的,给我们十多名入校新生只分配了一名名额。开始大家你争我抢,后来用举手表决的方式确定。我从小人缘关系比较好,在小学时是班长,再加上家贫农成份,根子正,苗子红,所以没有过多争取,就顺利被确定我为红卫兵赴京代表。

 

    这一消息象插上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遍了我们那个穷山沟。有的乡亲们说“国栋这个娃真有出息,小小年龄能上北京见毛主席。”父母亲虽没有文化,不知道北京有多远,也不知北京有多大,但知道北京是天子脚下,皇帝住的地方,上北京肯定是好事。兄长逢人便讲:“兄弟要上北京见毛主席呢!”这一消息使我自幼在老家穷山沟有了名声。

 

    那时,不象现在只要有钱在什么地方都能吃上饭、住上店。在计划经济时代去什么地方吃饭得有粮票,住宿得有介绍信。按学校的要求,我匆匆忙忙到公社开了换全国通用粮票的介绍信,去粮管所换取全国通用粮票。粮管所在离老家裴家庄二十多里的金集镇,我挑了六十多斤重的担子,也不觉得累,心里乐滋滋的爬了二十多里山路,换回了五十多斤全国通用粮粟。母亲拿出了多年积攒的十三元钱给我作盘缠,做好了去北京的准备。

 

    不多几日的一天下午,学校一名姓刘老师的带领我们二中的红卫兵赴京代表乘坐县上派来的一辆大卡车,兴高采烈地去县城与县一中的红卫兵代表集结,共同去北京。

 

    这次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乘坐着一辆敞蓬卡车,从学校所处的金集镇翻山越岭往清水县城走去。这条公路实际也是乡村便道似的沙土路面,路面陡,弯道大,敞蓬卡车一会儿爬山,一会儿下坡,在土雾中行进。车厢内尘土飞扬,我们个个像土人似的,说话时只露出白白的牙齿,但知道要上北京去见毛主席,心里无比的高兴。我们还不停的朗诵着毛主席语录:“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更大的胜利……!”不停的唱着革命歌曲:“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海深河深不如阶级友爱深。毛泽东思想是革命的宝,谁要是反对它谁就是我们的敌人……。”总是感到心里乐滋滋的,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坐了整整一天的敞篷卡车,天黑才到县城。食宿安排在县一中。县一中在县城西南城郊的塬上的一个堡子中,后来才知道这个堡子叫永清堡。永清堡遗址是清水县境内发现的一处距今5500年左右的原始村落遗址。该遗址为原国立十中,解放后改为清水县一中。县一中条件比县二中好多。宽敞明亮的教室,铸铁取暖火炉,明亮的日光灯管,给人一种非常舒适的感觉。在这里伙食也特别好,每顿大米饭、馒头和肉菜,既不限量,又不收粮票和钱,放开肚皮往饱里吃。我一个穷山沟里的乡里娃有生以来第一次吃这样好的饭菜。

 

    记得两个中学“红卫兵赴京代表”60多人。我们每天在一起进行军事训练。由县人民武装部一名解放军带队,训练队列、队形、步伐等这些军事常识。除此之外,还学习捆绑被褥、打裹腿。把家中缝的不规则的棉被要捆绑得象军人背的那样四方四正。把穿着厚厚的棉裤从脚弯捆裹在膝盖处,像影视剧中红军长征时穿的那样。清水县东二十里之外有个天然温泉,省上还在那里办了个规模较大的甘肃省工人疗养院,供患有轻微疾患的工人在那里疗养。在训练结束时,县上安排我们在那里免费洗澡。我感到非常神奇,第一次知道大地会流淌出天然的热水。

 

    在县一中训练大约一星期左右,接到了去天水火车站乘车赴京的通知。临行时,给我们每人发了两个清水县城特有的锅盔馍,我背在背包,一口也舍不得吃。我们胸前佩戴着“甘肃省红卫兵代表”的胸牌,左臂上戴着“红卫兵”袖标,手捧《毛主席语录》红宝书,背着行李和军用水壶,在清水县委一名姓纪的干部带领下,仍然乘坐敞蓬卡车去天水火车站搭乘上北京的列车。下午六时左右到了天水火车站。火车站特别拥挤,车站广场、候车室和站台到处都挤满人,车站工作人员也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我们连手脸都没来得及洗,手挽着手在拥挤的人流中往火车站的站台挤。我们费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挤进站台。进站台也无法从车门上车,同学们只好搭人梯从车窗往里爬。我们你拉我,我拖你的一个个从窗口爬进了车厢。谁知车厢内挤得更加严实,行李架﹑人行通道﹑连厕所到处都挤满了人。我们背上拖着行李包,连转身都非常困难。直到火车启动,拥挤的人群才开始慢慢有些松动。我们连忙放下行李,才稍松了口气。

 

    我是第一次坐火车,真是刘姥姥走进大观园,好不新鲜。车厢内我们不断朗读毛主席语录,唱革命歌曲,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列车行进了两天三夜,我根本无法闭上眼睛,白天两眼从窗外领略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晚上回味着这次幸运的机会。我们乘坐的这趟红卫兵专列车实际一点也不专,逢站必停,站站必有人上车。第三天上午十点左右才到达丰台火车站下车。丰台火车站设有首都红卫兵接待站,在专门接待安排外地进京红卫兵的食宿。

 

    在丰台火车站两件事我至今印像很深:

 

    第一件是浪费粮食。在出站口垒放着土堆似的馒头、大饼等各式各样的白面馍。这些馍据说是红卫兵在列车上吃剩下的下车后弃放在这里。我们乡下过年也吃不上这样好的白面馍。下车后我们一起的其他同学也照样把吃剩的县上发的锅盔馍弃放在那里。我把我包里的馍掂了掂,感到丢弃在那里实在可惜。可以说我是饿着肚子长大的,怎能把好端端的馍丢弃呢!没有舍得丢弃,在后几天时间里陆续偷偷地吃完。

 

    第二件是吃饭坐车不要钱。红卫兵接待站把我们登记后每人发了《红卫兵乘车证》,乘车证上注明可免费乘坐北京市内电车、公共汽车等一切交通工具。食宿由红卫兵接待站承担。真没想到乘车不交费、吃饭不要钱、住店有人管。换取的粮票和母亲给的盘缠实际没有用场,到回来仍原封未动。

 

    首都红卫兵接待站把我们的食宿安排在北京地坛体育馆。北京地坛体育馆的大轿车早已停放在丰台火车站广场。我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乘上了北京地坛体育馆的大轿车,穿越在北京的大街上。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啊!终于来到了昼思夜想的首都北京,来到了天子脚下。车辆驶进北京地坛体育馆,看见到处是红卫兵的队伍,处处歌声嘹亮,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住宿安排在一个大车间似的房子里。地面上铺着木板,上面垫着草帘,打开自己的被褥铺在上边,就作为了自己的临时床位。吃饭一日三餐免费供应,每顿是肉菜白米饭。

 

    住进北京地坛体育馆后,我们焦急地等待着接受毛主席检阅时刻的到来。天安门是中国首都北京的象征,是我们十分向往的地方。在幼儿时就学会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的这首歌曲。住进北京地坛体育馆的第二天,我偷偷的约了几名同学去天安门广场游览。因为规定不许个人单独行动。从偏僻的大山沟到首都北京,我们什么也都不懂,特别是语言交流十分困难。我们四处打问去天安门广场的路径。吱吱……呀呀……,他们听不懂我们在讲什么,我们也不明白他们在说什么。无奈,就购买了北京市交通图,查看后乘公交电车才到了天安门广场。

 

    上午十点左右,我来到了心慕已久的天安门广场。一进入广场,雄伟的天安门城楼映入眼帘,城楼中央悬挂着毛泽东主席的巨幅画像,画像两侧书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巨幅标语。城楼上是当年毛主席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地方,是他老人家在此亲手按动电钮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在广场中央;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广场的东西两侧遥遥相对。整个广场宏伟壮观,气势磅礴。

 

    在天安门前留个影是我日思夜想的美事,也是人生最大的荣耀。广场上有许多专门为来人照相摄影的摄影点。他们都以天安门城楼为背景,选好景,用粉笔在地面划个圈,作为站立照像的固定地方,等待照像的人们排着条条长龙。我选择了排队人较少的一队跟在后边。一个小时以后就领到了号,付了带邮费一元二角钱的照像费用,自己在邮寄信封上签写了邮寄地址。大约十二时左右,终于走在照像师傅用粉笔划的那个圈内。此时此刻,思绪万千,心潮澎湃,从刚懂事开始,天安门就像一个天堂圣地一样。今天,我真的能站在天安门前照相,这是人生中的一种荣耀,甚至也给我们全家带来了莫大的幸福感。那滋味至今回想起来心里总是乐滋滋的。照完像以后,我一直担心照片能不能邮寄回来。可是回到家不久,就收到了这张珍贵的照片,至今保存完好。

 

    我们在地坛体育馆等待十天左右时间。每天的时间也安排得满满的。由解放军带领我们进行军事训练。在训练时,排成方队,肩并肩手挽手,整队形、练步伐,口里有节奏的喊着“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口号。直到十一月二日晚上,终于盼来了毛主席他老人家接见的通知。解放军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向我们宣布了第二天(十一月三日)毛主席检阅的好消息及在接见时应该遵守的纪律和注意事项。解放军叔叔反复叮嘱,接见时在天安门广场上不得滞留和随意走动等等。那天晚上我们彻夜未睡,凌晨三点钟集合号吹响,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洗嗽完毕,排成四人一列的队伍,打着鲜艳的红旗徒步往天安门广场走去。尽管夜色朦胧,寒气袭人,但马路上人声鼎沸,红旗飘扬。途中不时地有队伍加入进来,汇成滚滚的人流。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从凌晨三时到第二天中午十一时左右,才到达天安门广场。广播响起《东方红》的乐曲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走上了天安门城楼。广场上顿时一片欢腾。盛大的游行队伍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乐曲声中开始,排在长安街上的红卫兵队伍开始缓步行进,接受毛主席的检阅。富有节奏的“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呼声响彻云霄。突然间广场喇叭中传来了毛主席略带湖南口音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的声音。那一刻,在场的红卫兵都激动得泪花飞溅,热血沸腾,嗓子都喊哑了,但人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们经过天安门时大概是下午二时左右,根本无法看清城楼上的细节。

 

    这次是毛主席第六次检阅红卫兵。

 

    毛主席检阅后,我们仍然滞留在北京地坛体育馆,每天约上同学穿梭在北大、清华、人大等全国一流的大学,往返于各政府机构,看大字报,听大辩论,光笔记记了好几本。虽说公交车是免费的,但首都北京毕竟太大了,常常是清晨出门,傍晚才回到住处。每日马不停蹄地奔走十小时以上,但是说实话,一点也不觉得累。那时已是深秋十月,凉风嗖嗖,北京的气候多变,我也丝毫没感到寒冷。

 

    就在这段时间里,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红卫兵小将一律暂停乘火车、轮船、汽车来北京和去各地进行串连,要复课闹革命。接待人员也开始找我们谈话,并进行登记,要求要坚定不移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劝告我们要尽快返回原地,投身到本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去。我们在北京已经呆了近二十天时间了,按照要求作好返程准备。于十一月十日,我们又匆匆踏上返程的路。

 

    火车隆隆地向西疾驰,离家乡天水也越来越近。我也开始思念家乡,思念父母。十一月十五日我们回到了家乡,和家人一道分享这次去北京的荣耀。

 

 

(责任编辑:唐虎)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关于中国新闻时讯社 | 理事单位 | 广告代理 | 战略合作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公告公示
版权所有 中国新闻时讯社 电子邮件: sxszsw@126.com 监督电话: 010-5331567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ICP备:150246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29号